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各級城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積極調整經濟結構,優化社會和人居環境,加強城市管理,促進城市社會經濟環境全面協調發展。我國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化進程繼續加快,城市經濟發展實力明顯增強,城市建設與管理服務水平顯著提升,和諧社會建設邁出新的步伐。
2006年我國城市總數為661個,其中地級及以上城市287個,比2002年增加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轄縣)年末總人口36764萬人,比2002年末增加3840萬人,增長11.7%。
2006年我國地級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轄縣)地區生產總值由2002年的64292億元增加到132272億元,增長1.1倍,年均增長20.4%;占全國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53.4%上升到2006年的63.2%,提高了9.8個百分點。地級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轄縣)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000億元的城市由2002年的12個增加到2006年的30個,其中12個城市超2000億元,依次為上海、北京、深圳、廣州、天津、佛山、杭州、東莞、南京、重慶、沈陽和武漢。2006年我國地級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轄縣)地方財政預算內收入10862億元,比2002年增長1.1倍,年均增長20.4%,占全國地方財政收入的59.3%。

這是重慶市渝中區長江邊的一處樓群,立體綠化已初具規模(8月15日攝)。重慶是典型的山地城市,城市建設中存在大量的高切坡、擋墻立柱及自然山體崖壁等,長期以來是常規綠化的難點。重慶市園林部門大力推行立體綠化,將全面清理主城區綠化效果不明顯的堡坎、護坡等,讓整個城市形成立體綠化景觀。
一、城市化水平持續不斷提高
隨著工業化進程步伐的加快,經濟發展動力逐步由農業向工業和服務業的轉移,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2006年全國城鎮人口57706萬,占全國總人口比重為為43.9%,城市化水平比2002年提高4.8個百分點,年均提高1.2個百分點。分區域看,2006年我國東、中、西部城市化水平分別為54.6%、40.4%和35.7%。分地區看,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上海,為88.7%,其次為北京和天津,分別為84.3%和75.7%;城市化水平較低的是貴州和西藏,分別為27.5%和28.2%。
二、城市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黨的十六大以來,各城市積極促進城市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經濟結構得到了合理調控。2006年我國地級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轄縣)第一、二、三產業的增加值分別為4582億元、67088億元和60601億元,分別比2002年增長46.5%、1.1倍和1.1倍。2006年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的結構比重為3.5:50.7:45.8,與2002年相比,第一產業的比重下降1.4個百分點,第二產業的比重上升了1.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上升0.3個百分點。
分地區看,2006年東部地區地級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轄縣)第一、二、三產業的增加值分別為2166億元、45066億元和41348億元,分別比202年增長36.4%、1.2倍和1.1倍,產業結構比重由2002年的3.8:49.6:46.6調整為2006年的2.4:50.9:46.7;中部地區地級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轄縣)第一、二、三產業的增加值分別為1298億元、13925億元和11860億元,分別比2002年增長57.4%、97.4%和1.1倍,產業結構比重由2002年的6.0:51.7:42.3調整為2006年的4.8:51.4:43.8:西部地區地級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轄縣)第一、二、三產業的增加值分別為1119億元、8097億元和7393億元,分別比2002年增長56.0%、89.6%和78.1%,產業結構比重由2002年的7.8:46.7:45.5調整為2006年的6.7:48.8: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