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金秋的北京,充溢著收獲的喜悅。
即將召開的十七大,吸引著世界的目光,牽動著億萬中國人的心弦。
海外關注:關注十七大就是關注中國
10月8日,設在北京梅地亞中心的十七大新聞中心第一天開始對外接待服務。短短兩個多小時,便有42個國家和地區的1033名境外記者前來報名。
境外媒體高度關注中共十七大的召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的影響力日漸提高。1978年到2006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7%,創造了世界發展史上的奇跡。2006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突破21萬億元,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1.76萬億美元,經濟總量和進出口貿易規模分別位居世界第四和第三。

10月8日,印度報業托拉斯記者約瑟夫在新聞中心展示剛剛領到的記者證。當日上午,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新聞中心正式啟用,已對中外記者開放。新華社記者李濤 攝
“十七大是中國共產黨五年中最重要的政治活動,中國的政治走向和重大方針政策都會在這里得到討論和決定,我們當然要予以高度關注。”《聯合早報》記者葉鵬飛說,十七大在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都會有新的部署,這些部署將成為快速發展的中國今后五年的工作方向。
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記者孔安認為,十七大注定是一次歷史性的大會,它將全面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設的經驗,“關注十七大就是關注中國。”
“大會將對中國的發展與前進提出一系列建議,這些建議將對中國帶來深遠和重要影響。”俄通-塔斯社記者邱爾金說,“中國如何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將是我們關注的重要話題。”
記者了解到,十七大期間,許多外國傳媒駐京機構都將投入強大陣容參加大會報道:俄通-塔斯社4位駐京記者準備全部上會,越南通訊社北京分社記者也已全部遞交采訪申請,《聯合早報》總部將增派記者……
實際上,外國傳媒對十七大的會前報道早已展開。根據《聯合早報》的十七大報道安排,在會前的6個星期里,該報安排每周刊載一篇特稿,對與十七大有關的內容進行回顧、評論和展望。在互聯網google等搜索引擎中,輸入“中共”“十七大”字眼,馬上就有數以十萬計的媒體報道顯示出來。
改善民生是外國傳媒關注的重要話題。不少境外傳媒認為,單是2007年,中國就有許多民生“亮點”可圈可點:農村義務教育實現學雜費全免,農村1.5億個中小學生家庭受益;全國31個省區市都已建立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覆蓋人口2000多萬;中央財政安排社會保障支出2019億元,比去年增加247億元……一些境外傳媒認為,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路線將更加凸顯“執政為民”理念。
中國在改革開放中積累的豐富經驗,也是境外傳媒關注的重要內容。不少傳媒認為,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的穩定發展繁榮將給世界帶來更大的積極影響。十七大將在總結29年改革開放經驗之后把中國的改革開放推向新的階段,中國會“更為開放”。
“當今中國取得了史無前例的發展成就,這不僅是對中國人民的貢獻,也是對世界人民的貢獻,這種發展已經為中國帶來了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的提升,中國在世界舞臺上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孔安說。
中國經驗正成為許多發展中國家借鑒的樣板。越南通訊社記者阮春正表示,中國所走的改革開放道路是一條符合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可以使中國走向勝利與成功的前進道路。
“依我本人的看法,中國的改革經驗對我們越南的革新很有好處,我們可以并且應該從中借鑒和學習。”阮春正說,“這使得我們非常關注中共十七大的召開以及相關報道。我們越通社北京分社已經為此做了充分的準備,全部記者都報名參加采訪十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