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命運攸關的文字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改革是一次摸著石頭過河的嘗試,因此即使是紙面上的“真經”,也難免被打濕。
但是紙面上的東西并非沒有意義,它們構成了人們生活的語言和制度環境,決定一個人遵照某種途徑思考和行動。當我們說到“改革故事”和“改革話語”,我們不僅指的是真實中發生了怎樣的情節,更重要的還是故事怎樣講,用什么樣的語言來講。而講故事的依據便是30年中形成的一份份文本,涵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諸方面。
這些文本中最具權威性的自然是出自官方的文件和法律。但除此之外,我們特別注意的是那些源自民間智慧和熱情,又登臨廟堂、引發廣泛社會關注,構成了改革開放某個階段內在動力的文字。從誕生于醫院走廊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到“憤青”崔健的歌曲《一無所有》,從資深記者凌志軍、馬立誠的暢銷書《交鋒》到鄉黨委書記李昌平的《給總理的一封信》,這些源自民間的文本最后站在了時代思想感情的高處,影響了一代人的生活,助力了時代進程。
自然,它們首先改變了當事人的命運。
改革開放30年影響中國的文本
書生胡福明的廟堂之旅
他準備走向監獄,卻進入官場
“一無所有”的吶喊
八九十年代集體回憶的渡口
交鋒尚未結束
馬立誠曾被網民封為頭號大漢奸
最牛鄉黨委書記的轉身
我就像買彩票的人,幸運的是我中了
(來源:新華社-瞭望東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