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美國黑石要注資藍星,一“石”激起千層浪。業界為此揣測不已,是傳言還是事實?安坐在中國化工大廈里的任建新不置可否。回顧20多年的事業軌跡,他仿佛早已胸有 成竹。
任建新的自信似乎是與生俱來的。以7個人、1萬元資產帶著藍星起家,到如今15萬人、1000多億的資產;從蘭州城里寒酸破舊的“防空洞”,到北京城氣派輝煌的中國化工大廈……任建新展現出了非同一般的才能和魅力,曾有媒體稱他為國企中的“另類老總”。
兩毛錢的第一筆生意
“中國人是不是都很喜歡紅星?我在中國總能看見紅星。”
“是的。但中國人也很喜歡藍星,我會讓全世界的人都看到中國藍星!”
這是幾年前,一個中國人和一個美國客戶的對話。敢于夸下這個海口的人就是任建新。
時間被定格在1984年9月1日這一天,在甘肅蘭州,化工部化工機械研究院內那間破舊的“防空洞”里,兩張油漆脫落的舊辦公桌前,7個年輕小伙子組成的嶄新團隊,在團委書記任建新的帶領下正式“下海”了。
時年26歲的任建新“當時只是想為化工機械研究院增加些收入”。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中國每年煤炭產量增加850萬噸,因鍋爐水垢未能清洗而消耗的原煤卻高達1750萬噸,相當于兩年增產的原煤。而在化機院的保險柜里,一份獲獎的研究成果“藍5”硝酸酸洗緩蝕劑已被鎖了整整5年。如果賣專利,化機院一次只能得到區區250元的資料費。如果自己生產,其產生的價值將不可估量。
任建新以自己的家產做抵押向化機院借款1萬元,并簽下“軍令狀”:“如果失敗了,將家產變賣作為補償,另外自愿將職務降一級,工資降一級。”很快,國內首家專業清洗企業——藍星化學清洗公司(以下簡稱“藍星”)正式注冊。
這個“草臺班底”的小企業,怕在自家門前攬不到生意砸招牌,特意舍近求遠,將第一單生意選在了西寧郊外的一個煤礦。幾個小伙子在煤礦上扎下攤子,扯開嗓門,吆喝 半天,總算吸引來一位老太太。她從家里拿出一把茶壺讓他們試試,等到清洗完畢,老太太十分滿意地給了兩毛錢——這是專利創造出的第一筆產值,雖然只有兩毛錢,卻讓任建新終生難忘。
很快,“清洗茶壺光潔如新”的事情,傳到了煤礦領導的耳朵里。他告訴任建新,礦上有臺結重垢的鍋爐,可以試著洗洗,有效果給報酬,否則就當報廢了。任建新和伙伴們連夜開工,將專門為這次業務配制的清洗液注入鍋爐后,看著它循環往復地轉。夜半時分,噼噼啪啪的水垢剝落聲傳出,所有人都由衷地笑了!
“廢鍋爐”起死回生,煤礦領導十分高興,讓任建新開個價。“給1900元吧。”這個價格低得出人意料,煤礦領導主動要求加價:“湊個整數,給你們2000元吧。”任建新謝絕了:“我說了1900,就只收1900。”那時的任建新只是在想,1開頭要比2開頭聽起來便宜“很多”,這種尾數定價策略有利于今后的業務拓展。在他的帶領下,藍星一炮打響,第一年就賺到了24萬元的凈利潤。
此后,公司業務越做越大,知名度越來越高。作為在工業領域實施專業化服務的開先河者,任建新采取了許多當時屬獨創的市場戰略。例如依靠技術擴散喚醒市場,主動轉讓技術扶持競爭對手;積極走出海外,在賺美金的同時把同行的先進技術引進來;實現從工業服務到產品經營的精彩轉身——讓別人會清洗,他們提供“原藥”藍星在任建新的領導下,漸漸發展成了一個初具規模的業界“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