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級跳促成“星火”燎原
上世紀90年代初,藍星清洗的資產規模已經達到了數億元,被媒體稱為“第361行”。任建新已經囤積起足夠的“給養”,時刻在尋找著新的發展機會。
1995年,對任建新來說,是個幸運的年頭。一直在市場競爭中自力更生的藍星,得到了三大眷顧——公司上市;產品基地建設項目列入國家計劃;總部搬到北京。
“遷往北京在任建新的腦子中醞釀許久了。”藍星內部人士透露,“他非常清楚北京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位。”辦理遷址手續的印章還沒有完全干透,任建新已經為藍星在北京的新總部大樓舉行揭牌儀式了,而這前后只用了3個月的時間。
此后,新辦公室的凳子還未坐熱,任建新便匆匆奔赴遠在江西的星火化工廠。被稱作“工業味精”的有機硅,是發展尖端科技不可缺少的高技術新材料。早前的星火化工廠作為軍工產品供應廠家,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其產品一直統購統銷。而在國家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作為軍轉民的重大項目,萬噸有機硅裝置建設15年、試車28次,就是未能開車成功。曾被人看好的星火化工廠,因資不抵債而被迫停產。
到了江西,任建新所見一片蕭條:廠區內野草比人高,廠房荒廢,就連設備上值錢的金屬也已被拆掉——而他最珍視的那套國內獨一無二的萬噸有機硅生產裝置,使無數人望而卻步,靜靜地等著掌握“鑰匙”的人。
“并購星火!”任建新當即拍板。但這一計劃卻遭到藍星內部前所未有的反對:星火資產規模比藍星大很多,可負債率近200%,早該破產。面對質疑,任建新把心一橫:“不行也得干,權當以前賺的錢還給國家好了。”為此,他前前后后請了近100位國內外專家,自己還專門出了趟國,帶回來7個小推車的技術資料。
藍星最終全面掌握了有機硅的生產技術,星火終于重生了。1997年5月9日,當報喜的電話打給時任化工部部長的顧秀蓮時,她異常驚訝地連打了3個電話進行核實,并在當天放下手里的工作,親自趕往星火化工廠。
自此,藍星成為了世界上第六個年產萬噸以上有機硅的公司,并在第二年成功扭虧。之后,藍星又一路并購76家化工企業。“在解決化工困境”的同時,2003年,藍星總資產達到2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