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天哪,這竟然是一座紙橋!”
最近,來法國的游客,算是大飽眼福了。不僅能欣賞到修建于羅馬帝國時期水利奇觀——嘉德水道橋,在其旁邊,一座由281個紙筒制成、可允許20個人同時走動的“紙 橋”,也成了難得一見的奇景。其建造者,就是世界上最受關注的年輕建筑師,日本所有年輕建筑師的偶像——坂茂。
在建筑界,坂茂以敢大膽使用最廉價、最脆弱的材料而聞名。2006年,他用中國竹編帽子設計的法國蓬皮杜中心新館,從其他153名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日本神戶大地震時,他僅用一天時間,為失去家園的災民蓋起了一座紙筒教堂;他還提出用傳真紙筒芯代替鋼筋水泥的想法……
在世界頂級設計師紛紛追求奢華、稀有的建筑理念時,坂茂卻回到生活本身。
傳真紙筒引發靈感
“從幼時起,我就覺得把東西扔掉是浪費。這激發了我運用可再生材料作為建筑原料的創作靈感。”
1957年出生于東京的坂茂,讀大學時選擇了美國唯一一所不收費的私立學校——庫柏聯盟建筑學院學習。畢業后,他回國創辦了自己的建筑事務所。然而,沒有從業經驗的他,只能接一些布置展覽會會場的活兒。
一次,坂茂要為芬蘭現代建筑師阿瓦爾·阿爾托布展,“我知道阿爾托喜歡使用木頭,所以想把他的這一特色體現到展會中。”可是坂茂發現,大量使用木頭,不僅成本高,而且展會結束后木頭便會被扔掉,實在浪費。
有什么材料可以代替木頭,又有木頭的溫馨感呢?坂茂坐在辦公室冥思苦想。事務所墻角堆放的廢棄繪圖紙和傳真紙的紙筒芯,吸引了他。“這正是我想要的,它們無毒、便宜、可循環使用,我要用它來代替木頭。”
從那以后,坂茂開始對紙的強度進行研究,將紙筒作防水、防火處理,并進行加固。在嚴格的強度測試之后,紙筒解決了耐久性等問題,完全可以替代鋼筋水泥。1993年,坂茂的“紙筒建筑材料”被正式認定為建筑物的構件。
“難民營一定要美麗”
坂茂承認,自己對脆弱的材料很感興趣。1995年,神戶發生大地震,坂茂再一次開始琢磨被他稱作“壓縮木材”的紙板。“為難民設計房子重要的是造價低,容易搭建,還必須保溫隔熱以適應冬夏氣候。最終,坂茂帶領志愿者僅用了一天時間,便建造出一座紙教堂。
坂茂還建了30座紙質臨時房屋,由填滿沙袋的啤酒箱組成——“材料是從啤酒商那兒租來的,墻體是紙筒做的,天花板和屋頂是帳篷布做的,每16平米的造價在2000美元內。”同時,這些棚屋還具備可回收、易于拆卸和儲藏的優點。后來,這種紙房子的設計在一些遭受自然災害的國家被廣泛應用。
1994年,盧旺達發生種族戰爭和大屠殺,200萬人被迫轉移。坂茂看到了盧旺達難民在小小的塑料雨篷下艱難生活的照片。于是,他來到了日內瓦的聯合國難民署,建議使用自己設計的紙筒為難民建造避難所。“因為難民砍伐樹木做救災棚的支柱,對環境造成了破壞。聯合國正打算改用鋁質支柱,但這需要巨額資金。”坂茂成功說服了難民署的官員,他親自來到盧旺達,用紙筒建造了50座避難所。
“難民營一定要美麗。”坂茂說,“從心理上講,難民受到了傷害,他們應該呆在漂亮的地方緩解內心的壓力。”杰弗遜建筑獎委員會主席凱倫評價坂茂:“他用最廉價的原料和最簡單的樣式,給予窮人尊嚴和希望。”
在印度洋大海嘯發生后,坂茂還參與了斯里蘭卡重建當地漁民村莊的活動。開工前,他首先了解了當地的文化與風俗,“我的設計要反映他們特殊的生活方式。斯里蘭卡因為溫度很高,人們需要涼爽的房屋,而且按照當地風俗,男人與婦女必須分開居住。同時,他們不富裕,建筑材料必須是便宜的和在本地容易獲得的。”
最終,坂茂設計了一種“泥磚”結構的住房,并使用當地橡膠樹制作的家具。在建造斯里蘭卡漁民住房時,他對所有的細節充滿了熱情,與他在建造博物館和教堂中表現的一樣。坂茂因此被稱為“當代的威廉·莫里斯”(19世紀英國杰出建筑師和社會主義者),他認為普通人民也有權享受很好的建筑,“建筑師要對世界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