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盧雞”心存“偏袒”
在法國的政壇上,卡恩以“社會自由派”著稱,一貫中立而溫和的立場為他贏得了極好的人緣。他風度翩翩,愛好廣泛,儒雅可親,是一個“喝香檳的社會主義者”。
在經濟方面他偏向自由市場,在政壇上以及生活中他的每次露面都風光無限,政敵形容他是“一只真正的高盧雞”。而他的忠實擁躉則對他身上濃郁的巴黎味道大加贊揚,為他投票的主要是一些受過較高教育的法國知識分子。尤其在娶了第三任妻子、著名的女記者安妮·辛克萊之后,卡恩更是頻繁地出現在各大雜志上。
政客的古板形象與卡恩絕緣,他的氣質更接近一個娛樂明星。看看他名人博客上寫的話,“在法國,人人都覺得自己很重要,就算你不能去競選總統,至少你也能開一個博客。” 再看看那張透著狡黠、仿佛暗自偷笑的面孔,就能肯定,這些幽默話語肯定出自卡恩的親筆。
好人緣、善于把握機會,可能是卡恩一次次東山再起的法寶。不過外界都對他這次的運氣大搖其頭,因為IMF的地位早已今不如昔。
據世界銀行去年公布的《全球發展金融》報告,IMF的貸款總額已經從2002年的約300億美元劇減至2005年的40億美元,這意味著IMF已無法扮演“世界債主”的角色,失去了影響發展中國家貨幣政策的能力。從前IMF的主要任務——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貸款,也已經隨著亞洲和非洲的快速發展極度萎縮。此外,“投票權分配不合理”這一陳年痼疾也一直困擾著IMF。這次,卡恩能否像重建法國經濟一樣重新打造新IMF,成了世人坐觀的一場好戲。
“現在IMF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找回自己作為一個國際組織的存在感,這樣才能夠穩定世界的經濟。”卡恩還未正式上任,就開始大談推動改革。這和他一貫的風格相符,雖然表面看上去儒雅文靜,但做起事來卻雷厲風行。
當然,他沒說出的一句話是:“IMF首先要平息內部的爭斗”。因為在此前關于IMF總裁職位的爭奪上,美歐串聯,好不容易才擊敗了強大的對手:一家是力推捷克前財長作為候選人的俄羅斯,另外一家是要求打破歐洲人壟斷的眾多發展中成員國。
為了彌補總裁問題上造成的裂痕,卡恩在被宣布接任后即對外表態,“要使IMF適應世界新的力量平衡”,其第一個承諾就是“更多地擴大和提高發展中國家在IMF中的投票權”。
也許正如卡恩的密友所言,卡恩兒時在摩洛哥的時光“早早向他灌輸了對發展中國家的濃厚興趣”。由此,他對發展中國家難免心存“偏袒”——他建議,為了確保中國、印度和巴西等新興經濟體能夠獲得更加公平合理的投票權,歐洲、俄羅斯和其他國家應放棄一部分自己的表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