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員工掀起學習中文熱潮
隨著中國的快速崛起,中華文化在全球的影響力也與日俱增。在美國乃至世界都頗具影響力的《紐約時報》,為增強其員工對中國經濟、貿易和文化等全方位的了解,自2009年起由該報的“亞洲文化網絡”為其員工開設了從入門級到高級階段的中文學習課程。
據《紐約時報》科技版資深制作人、“亞洲文化網絡”成員湯姆斯?林介紹,這門課程的設置是為了增強員工在亞洲文化方面的意識。他說:“我們希望采編部在文化上能呈現多樣化特征。為了讓記者準確報導特定的社會,更深入地了解他們的文化非常有必要。因為記者越了解那個文化,就越能感受到特定文化的細微之處。對我們記者來說,更多的了解不同的文化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該報人力資源副主席及首席多樣化執行官西瑞?丹西表示,這個課程為員工們提供了了解不同文化的機會。她說:“這個課程是為了加強學習的氛圍和文化。在某種程度上說,當我們去不同的地方報導新聞,會說中文對員工來說具有重要意義。”
據一些學習中文課程的記者們反映, 在中文課上所學的知識對工作非常實用。瑪麗?沃爾什是《紐約時報》負責報導金融與債務話題的記者,她表示,日益加深的中美經貿關系是她學習中文課程的主要原因。她說:“中美關系很重要。中國正在快速發展,而中國也是美國商品的制造大國,因此了解中國的動態具有特殊意義。同時,中國通貨膨脹率或貨幣政策的改變將決定美國政策走向,而我也需要報導這方面的內容,因此中文對我來說很實用。”
除了被中文的實用性所吸引,一些學員更表示中文是一門具有美感的語言。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們不僅感受到文字的美,也感覺到學習中國文化的快樂。瓦萊麗?洛迪是該報高級系統分析師,也是中文班的高級班學員,她在加入這個課程前已經有三年中文學習經歷。她表示自己很喜歡中國文學和歷史,但讓她真正愛上中文的原因是漢字本身的美感正如“抽象藝術與詩歌的完美結合”。
記者沃爾什則表示在這個課學到很多從不了解的關于中國的文化和歷史。她說:“我現在不但了解中國復雜動蕩的歷史,也知道是中國人首先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同時,她很感激老師全程用中文教授課程,因為“這雖然增加了課程難度,但這種挑戰讓人覺得很好”。
另一位中高階課程的學員、該報編輯部研究員湯姆?霍爾庫姆表示,自己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加入學習中文的隊伍,因為有關中國的新聞常常被媒體關注,而在美國人們也熱衷于討論關于中國的一切。
(中國日報記者 凱利?道生 編譯:王靖舒 柳洪杰)
- 環球 E-weekly
- 特稿 world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