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讓古老的遠行抵達現在
■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以其避瘟保健、追念先賢的文化內涵,伴隨著吃粽子、劃龍舟、插艾蒿、喝雄黃酒等一系列習俗,在中國流傳了幾千年。傳至現代,傳統的端午節也打上了鮮明的時代印記。在端午節來臨之際,我們特邀請三位專家對端午節的現代意義進行解讀。
專家學者:
蕭 放 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
陳連山 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楊 秀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
采訪人:鄭娜 楊凡 董曉偉 強德華
端午節因其傳習已久,在不同歷史時期都有一些相應的變化,歸總而言,民眾在端午節期間避祟驅穢的基本訴求沒有變。近年來隨著民族文化的復興,傳統節日得到人們的重視,端午節自然在復興之列。端午節的新節俗尚在形成過程中,目前,主要是在恢復傳統的階段。年輕一些的人,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沒有節日體驗也沒有相應節日知識教育,他們對端午節俗缺乏了解,可以理解,責任不在他們,責任在于長者。端午節沒有消亡的危險,除非中華民族文化脫胎換骨。端午節關聯著中國人生存的自然環境與文化傳統,其文化內涵仍然具有現代意義。屈原的故事,因為有了端午節的周期性的講述,在中國歷史長河中歷久彌新。現在不是傳統需要你來拯救,而是你的精神生活需要傳統來填補。海外華僑華人對端午節等節日的感受背后是對故國家園的牽掛,是對自己曾經的生命歷程的懷戀。節日是民間百姓的節日,現在有些部門,“打造”干預得太多。傳統節日的弘揚靠的是民眾自己的文化自覺,引導都是外在的。
新變化:萬變不離其宗
1、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的端午節到了現代有了什么樣的新變化?
楊秀:端午節因其傳習已久,在不同歷史時期都有一些相應的變化。歸總而言,民眾在端午節期間避祟驅穢的基本訴求沒有變,而變化較多的是承載這一訴求的具體表現形式,這與人們的生存環境和生活條件的變化有直接關聯。比如在農村,每逢端午在大門上掛艾草、大蒜、菖蒲等以避邪祟入門的做法依舊保留,不同的是艾草、菖蒲不再是自家去采,而是從市面上買來。端午吃粽子、劃龍舟等習俗也有類似變化。
蕭放:近年來隨著民族文化的復興,傳統節日得到人們的重視,端午節自然在復興之列。端午節的復興首先是節俗傳統的復興,一些被忽視的端午習俗重新得到人們的重視,也有新的變化,比如,劃龍舟更多地是一種水上的體育競技,雄黃酒因為有害身體,人們也不再飲用。人們不僅重視端午節的家人團聚歡宴,還在端午節發展出賽詩會、游園會等公共活動。端午節的新節俗尚在形成過程中,目前,主要是在恢復傳統的階段。
吃粽子:文化符號不能省
2、一提到端午節,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吃粽子,甚至認為端午節就是“粽子節”,對此您是怎么看的?有人認為只要節日的表現形式在,文化內涵就不會丟失。就端午節而言,吃粽子的習俗在多大程度上保存了文化內涵?
蕭放:端午粽子是節令美食,也是文化象征物。在六朝以前,粽子是夏至的節令食品,它象征著陰陽的互相包裹,陰內陽外,人們吃粽子是“輔替時節”。后來粽子移到端午,意義如前。所以人們將端午節稱為“粽子節”,也很自然。我們可以省略許多節俗內容,但最后那個粽子還是不能省掉。它是一種文化符號,它是內涵的依附,文化形式與文化內涵相互依存,不能輕易改變。
楊秀:提起端午節,很多人就會想到吃粽子,恰恰說明粽子作為端午節節令食品的影響之深、播布之廣,就像春節的餃子、年糕,中秋節的月餅一樣。粽子是端午節的重要食品,但只是其一,不是唯一。黃魚、黃鱔、黃瓜、咸蛋黃和雄黃酒合稱“五黃”,是中國江南地區端午節的重要食品。端午節不僅節令食品多樣,其他節俗內容也很豐富。藉由這些形式,端午節的文化內涵才得以充分展現。
陳連山:吃粽子本來只是端午習俗之一。但是,有些現代知識分子否定端午節的“辟邪”內涵,用屈原傳說涵蓋所有端午習俗,這樣就只剩下吃粽子,或劃龍舟了。節日形式與內涵是互相依存的,缺一不可。節日形式自然很重要,沒有了形式,內涵自然也無從保留。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但是,內涵更加重要。人類是一種不斷尋求生活意義的動物,如果喪失了內涵意義,外在形式是無從保留的。當端午節涂雄黃酒、帶香囊的文化象征——辟邪,被批判為封建迷信的時候,這兩個節日習俗形式最終被破壞。
傳承:責任在長者
3、許多年輕人尤其是小孩子對于端午節的來源和習俗知之甚少,您怎么看待這個現象?如何讓年輕一代更多地了解端午節?
楊秀:中國很多傳統節日都包含或濃或淡的信仰因素,很長一個時期里,這些信仰意識被強行淡化,包括傳統節日在內的一些傳統文化等被貼上“落后”、“愚昧”的標簽。在推陳出新盛行、傳統文化的傳承被迫中斷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人成為家長、成為老師之后,他們很容易忽視對包括端午節在內的傳統節日的重視與傳承。
蕭放:由于我們在較長時間內,對傳統以負面的評價,包括端午節在內的節日知識傳統的傳承出現斷裂。年輕一些的人,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沒有節日體驗也沒有相應節日知識教育,他們對端午節俗缺乏了解,可以理解,責任不在他們,責任在于長者。因此,我們今天應該補課,應該利用媒體與講座,以及展覽、節日活動體驗的方式,讓他們更多地感受端午這一夏日的重要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