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讓古老的遠行抵達現在
怎么過:感受文化時間
4、現在很多人選擇外出旅行、聚會唱歌、逛街購物來度過為期3天的端午小長假,對此您怎么看?您認為端午節怎么過更有意義,怎樣才能使這個節日既能不失文化內涵又適應現代人的生活?
蕭放:端午是傳統節日,也是現代假日,人們可以有多樣性的選擇,旅行、購物、聚會都是不錯的選擇。如果你認同傳統,要享受傳統的節日文化,你不妨郊野遠足,采回艾草,插于門楣;或自己親手包粽子,供家人親朋享用;或者利用假期到有龍舟競賽傳統的水鄉觀賞或體驗這一水上競技活動;也可乘船游于江湖之上,或者到屈原祠憑吊屈原,吟詩作賦,神會先賢。
陳連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自由。旅游有旅游的享受,過節有過節的享受。旅游的享受是新奇感,去增加自己的見識。節日享受的是你對文化時間的感受,是對歷史的體認,精神層次顯然比旅游要高級很多。談論“傳統節日要適應現代生活”,是一個奇怪的問題。有些人覺得傳統太落后,不時髦,總覺得傳統節日似乎不適合現代。這是長期以來的偏見。現在不是傳統需要你來拯救,而是你的精神生活需要傳統來填補。
海外華人:節日是身份標志
5、海外華僑華人也很重視端午節。有人說他們對節日的感受會比國內的人們更濃厚。就您的了解,他們對端午節是怎么看的?
蕭放:海外華僑華人身處異鄉,中華傳統節日文化是他們的族群認同的精神紐帶,是他們的身份標志,也是他們與其他族群交流溝通的文化資源,他們更加珍重母國的傳統文化,這是海外華僑華人的文化根基。有一年6月我們去舊金山,在旅途中已經忘記了農歷時間,華人導游告訴我們她晚上得去買粽子,因為那天是端午節。
楊秀:海外華僑華人對端午節等節日的感受背后是對故國家園的牽掛,是對自己曾經的生命歷程的懷戀。每逢佳節倍思親。離家在外的人,對家的牽掛情懷因節而生,于是盡可能地借由記憶,增加周遭的故地節俗元素,即使現實中實在找不到對應物,也會通過電視、網絡等現代通訊設備以飽眼福。由于故鄉的習俗存在于他們的記憶中,往往保存原樣,反倒是現實的習俗在傳承中會出現變異。
趨勢:端午節不會消失
6、歷史上,確實有很多節日因為不適應時代發展而被淘汰,您認為端午節存在這種危險嗎?端午節的文化內涵具有現代意義嗎?
蕭放:中國歷史上確有一些節日隨著時代變化而消失,但從傳統節日看,自漢魏確定傳統體系以來,傳統的主干節日沒有衰落,而是越來越豐富,節俗主題基本沒有變化,相當地穩定,它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延續的載體。從這個角度看,端午節沒有消亡的危險,除非中華民族文化脫胎換骨。
端午節關聯著中國人生存的自然環境與文化傳統,其文化內涵仍然具有現代意義。第一,從節俗起源看,消災避疫是端午時節的原始主題,也是流傳最廣泛、最持久的節俗。在當代社會,這一原始主題依然具有現實的意義。端午傳統節俗中的戴五色線,門口掛艾草、菖蒲,用艾蒿煎水洗浴,佩戴裝有藥草的香包等等,這些避瘟保健的節俗有著實際的生活輔助意義。
第二,人是文化的動物,有自己的族群與特定國家意識,人們不僅需要有基本的物質生存,也需要有文化的延續。屈原的故事,因為有了端午節的周期性的講述,在中國歷史長河中歷久彌新。在全球化的時代,在世界文化融匯的大潮中,要守住自己的文化身份,增強民族的內聚力,傳承屈原所代表的文化精神十分必要。
中韓之爭:誤解、調整與促進
7、多年前,韓國端午祭申遺成功在中國引起很大的震動,過了幾年再來評價這件事情,您有什么看法?這件事對中國在保護端午節上產生了哪些影響?
陳連山:中韓兩國圍繞端午節和端午祭的爭端起源于雙方交流不夠導致的誤解,同時也是雙方各自文化中心主義過度膨脹的結果。很多中國人認為端午節是自己祖先的創造,傳入韓國的端午節仍然是中國的,不承認韓國對端午節的再創造。隨著中國的強大,這種心態應該逐步調整。
蕭放:2005年,韓國端午祭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功,客觀上講是一件有意義的事件。對于中國人來說,它是一個有益的警醒與觸動,我們由此開始認真考慮傳統節日的復興與重建問題,讓傳統節日重新回到我們的生活之中。我們的端午節也在2009年申請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全社會:自覺傳承
8、您認為,目前而言,政府、社會各界還可以做哪些努力,來為弘揚端午節做出貢獻?
蕭放:政府除了規定公假以外,還應該在全社會營造重視端午佳節的氛圍,舉辦地區性或社區性端午習俗展示與體驗活動,在有傳統的地區培育有重要影響力的端午節會,如龍船會、香包節等。媒體應大力傳播端午節俗與節日傳統知識,廣大民眾自覺傳承端午民俗文化,珍重自己的節日。
楊秀:政府可以從資金、設備等方面提供后援資助,立項梳理端午節俗流變,收集匯總保存相關資料,為文化等決策提供參照;媒體等部門做好相應宣傳;教育部門增加相關知識傳授。節日是民間百姓的節日,民眾有自主汰選的權利和能力。現在有些部門,“打造”干預得太多,領導出場偏多。
陳連山:傳統節日的弘揚靠的是民眾自己的文化自覺,不能只靠政府和知識界的引導,引導的都是外在的,不能真正成為民眾自覺自愿的民俗。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