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它們應當明白,中國的老齡化問題是一場緩慢發展的財政危機。中國不是希臘,但地方債務負擔已經非常沉重,而這還沒有計入地方政府背負的養老金義務。跟在歐美一樣,中國的趨勢是掌管著國家級養老基金的地方官員不斷提高現行補貼而讓后代為此埋單。
其次,我們應認識到,隨著中國走向全民養老和醫療,家庭儲蓄受到的影響會很有限。誠然,中國的家庭或許不再需要為高昂的大病醫藥費攢錢,但最新保障體系帶來的家庭儲蓄減少很有可能被勞動者和工作單位向最新福利項目強制繳納的費用所抵消。換言之,不要將中國經濟再平衡寄希望于最新保障體系,因為它不會給可支配收入帶來很大提高。這就是說,保持著巨額對華貿易赤字的國家不應指望中國家庭說不定哪天突然擁有了想像中的全新消費能力。
最后,我們必須考慮老齡化對中國和對美國、歐洲、日本等主要經濟體的更深遠影響。老齡化趨勢當然未必會使這些經濟體出現衰退,但該是調整期望值的時候了。老齡化會抑制甚至減少家庭消費,而家庭消費是中國向工業化經濟體出口的首要推動力,許多人希望它會促進將來向中國的出口。所有這些國家的政府都需要想辦法減緩醫療和養老成本的增長。
老齡化和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政策首先是國內事務,但事實上,中國養老金政策的影響往往會超越國界。主管對華經濟關系的那些人應當少關注貿易赤字和匯率而花更多的時間去思考老齡化的長遠影響,想想它對世界各大經濟體的貿易和投資模式意味著什么。(作者美國新學院大學印中研究所教授馬克·弗雷澤)
(來源:中國網 編輯:歐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