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王郁奇根本無意,也許王郁奇有心。
假設(shè)王郁奇有心。據(jù)解釋,“相見爭如不見”從“相見時難別亦難”一句化出,是說如果見面造成更大痛苦,何不如狠狠心不要見面呢?不見面,看似無情,其實是用了更多的情。只是“爭”字在這里已不常用,所以王郁奇用了的通俗的“不”來代替不常用“爭”字。借物傳情或借詩喻志古已有之,“畫眉深淺入時無?”就是佳句(“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唐·朱慶馀近試上張水部)。王郁奇在臺灣反對黨質(zhì)詢時,雖不得不表達“一貫立場”,但是否在借司馬光的詞傳遞一種情意?這時,張志軍從中聽出了玄妙之音。畢業(yè)于北大,對中國古典文學功底深厚的張志軍,從畢業(yè)于臺大并曾獲校園最佳辯手的王郁奇“無情”的拒絕中,聯(lián)想到司馬光“西江月”中后面一句“有情何似無情”,進而以詩詞回復(fù)。
假設(shè)王郁奇根本無意,卻也不能不佩服張志軍的才思敏捷。王郁奇的“無情”否定,被張志軍巧妙化解。
我們設(shè)想,22日的兩岸關(guān)系研討會開幕式后,突然有臺灣記者針對王郁奇提出的赴臺條件說提出了“去不去臺灣”的問題。張志軍馬上聯(lián)想到王郁奇所說的“相見不如不見”,于是脫口說出司馬光《西江月》中的詞句“有情何似無情”。在這里,張志軍還原了司馬光《西江月》中的原意:“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上句謂見后反惹相思,不如當時不見;下句謂人還是無情的好,無情即不會為情而痛苦。巧妙一轉(zhuǎn),則把“無情”拒絕變成了“道是無晴卻有晴”(晴:情。唐·劉禹錫《竹枝詞》),并且,張志軍借題發(fā)揮道:只要我們有這樣的情、這樣的心,什么問題都好解決。此處無情勝有情。
不管王郁奇有情也好,無心也罷,我們都不可能再去向兩位當事人當面核實了。說實話,記者當時在張志軍回答臺灣記者的現(xiàn)場也沒想到這樣多。但回到北京,漸漸悟出一點玄妙來:海峽兩岸負責兩岸關(guān)系的兩位掌門人雖然還沒見面,隔空就憑借古人詩詞有了一些“交道”。那邊,臺灣的大陸事務(wù)負責人從海峽上空飄過來一句話;這邊,新任中臺辦、國臺辦主任對上一句詩詞,表達一段情。兩岸的“對手”雖未相見,卻借詩詞譜就一段佳話。縱使以編寫《資治通鑒》名垂青史的司馬光,想必也不會料到自己的《西江月》能在千年后能有這般作用。中華文化在海峽兩岸的影響,同文同種、同宗同源的力量真是沒法阻擋!
寫至此記者忽發(fā)奇想,也許三十年后,大陸與臺灣兩地的記者坐在一起,翻閱兩岸關(guān)系歷史時,發(fā)現(xiàn)還有這么一段歷史的小插曲,不知他們可會再笑吟一首明朝楊慎的《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中國臺灣網(wǎng)記者 蕪?fù)?
(來源:中國臺灣網(wǎng) 編輯:歐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