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還用鐵腕和不屈不撓的意志,頂住了英國煤礦工人歷時近1年的1984-1985大罷工,守住了公營企業私有化的成果,改變了“工人一罷工,政府就妥協”的習慣套路。
英國曾經是“日不落帝國”,領地在戰前遍及全球,戰后隨著殖民體系崩潰和國力衰退,日漸淪為給美國打下手的二流國家,甚至因政治內斗和經濟拮據而“自廢武功”,引為自豪的海、空軍實力大幅萎縮。就在撒切爾夫人執政后不久,阿根廷發動馬島戰爭,奪取了馬爾維納斯群島和南極諸島嶼,撒切爾夫人果斷決策出兵,組成戰時內閣,在付出慘重代價后獲得戰爭全勝,保住了英國的顏面。她的果斷讓英國戰后“自由落體狀”的衰退軌跡出現了明顯的改變,英國的國際聲望有了顯著恢復。
直至今日,信奉“市場就是一切”的自由經濟論者仍會引述其成功,對當前歐債危機品頭論足;直至今日,仍有沉湎于“大國榮光”的各國鐵腕主義者,引用撒切爾夫人在馬島的成功,為自己的干涉主義辯護。
然而,正如許多評論者所指出的,撒切爾夫人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時勢造英雄:當時英國國民對國運衰落的不滿和沮喪,對工會得寸進尺行為的反感,成就了撒切爾夫人的冒險。“撒切爾主義”的歷史意義不容磨滅,卻并非包治百病的良藥。在她卸任前后的1990-1991年,英國再次陷入經濟衰退,通脹率和失業率和其上臺前后幾乎無甚差別,對此,她的自由經濟也無法包治百病,只能病急亂投醫地提出“地方稅”(盡管這并不符合其一貫的低稅主義理念),并因此眾叛親離;她對“大國榮光”的堅持在馬島獲得成功,卻在香港問題上碰壁,更在是否加入歐元區問題上成為延續至今的爭議話題。
自2002年起,撒切爾夫人就已因健康問題大幅減少了政治活動,但其政治影響力卻并未因此下降,反倒因為全球化爭論和歐債危機,而重新引起公眾重視。如今她已去世,但她的政治遺產在當今英國、歐洲和全球的多事之秋,仍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來源:中國日報網 中國日報網特約評論員:陶短房 編輯:蔡東海)
...
中國日報網版權說明: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日報網:XXX(署名)”,除與中國日報網簽署內容授權協議的網站外,其他任何網站或單位未經允許禁止轉載、使用,違者必究。如需使用,請與010-84883300聯系;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日報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