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現代社會,當伊拉克的文化遺產又一次面臨沖擊的時候,世上已經有了國際法,能適時保護其文化財產。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UNESCO)就是為保護文化遺產而成立的組織之一;與此同時,《海牙公約》針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問題做出明確規定,劃定了武裝沖突中可行與不可行的界限。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羅尼?阿梅蘭(Roni Amelan)說: “這項工作已經完成,現在要通過具體的法律文書傳達這樣一個理念:文化遺產非常重要。”
第一次海灣戰爭(1990年—1991年)之前,有關部門已經給那些主要的遺址安排了資金。文化遺產專家帕特里克?博伊蘭(Patrick Boylan)說:“五角大樓成立了一個頂級的國際咨詢小組,確認史前、歷史和基督教的遺址,并努力保護它們。”
但是,2003年伊拉克戰爭前,美國國防戰略家們“誤判”了整個形勢。波伊蘭(Boylan)稱,那些負責美國國防戰略的人以為伊拉克人歡迎他們入侵巴格達,并推翻薩達姆?侯賽因(Saddam Husseim)政權,于是忽略了專家們針對文化遺產和軍事計劃提出的意見。
2003年,美國和波蘭軍隊在古巴比倫遺址上建立了軍事基地。這個問題更復雜了。這是“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所在地,薩達姆本想將此處建成為自己歌功頌德的場所,讓自己能與“傳說中的先王們”齊肩;所以這里已被他毀得亂七八糟了。美軍來到這里,并不是想蓄意破壞文化。但他們承認,他們在這一團糟中也有責任。
有時候,某些東西越有價值,就越容易成為攻擊目標。
波伊蘭說,從20世紀可以看出,針對象征文化認知事物的蓄意攻擊行為越來越多,“經常還伴隨著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
2001年,塔利班蓄意炮轟阿富汗的巴米揚大佛(Bamiyan Buddhas),震驚世界。
當時,塔利班說這些雕像代表著偶像崇拜行為,不符合伊斯蘭教義。他們說:“有什么大不了的。這些雕像只不過是泥塑石刻的玩意罷了。”這些雕像雕刻于6世紀,當時巴米揚是一個佛教圣地。
可國際社會并不認同。對此,塔利班分子辯解稱,在阿富汗人急需人道主義援助的時候,還有人花那么多錢去保護雕像。塔利班表示:“如果你們要用經濟制裁摧毀我們的未來,就沒有資格關心我們的文化遺產。”
全球歷史遺產基金會(Global Heritage Fund)的溫斯?邁克爾(Wince Michael)說:“攻擊這些遺址,往往意味著攻擊族群特色和族群文化。兩種文化間的沖突似乎更為重要,所以人們想要摧毀這些身份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