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3年的德國,納粹焚燒“非雅利安”出版物的場景隨處可見。
焚書時產生滾滾濃煙,宣告了知識分子和革新者寫下的文字徹底毀于一旦。
1933年5月10日,在柏林等地,德國學生成群結隊地銷毀了兩萬多部所謂的“非德國人”(Un-German)著作。這不僅表明納粹政權要從物質層面銷毀書籍,更要發動一場意識形態領域的戰爭。
海明威、海倫?凱勒、弗洛伊德、甚至愛因斯坦等人的著作都被收繳,集中起來,付之一炬。納粹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Joseph Goebbels)宣布:“現在,極端的猶太知性主義終結了……”
不過,這樣的舉動在歷史上并非首次出現。回顧整個歷史,文化一直是攻擊的對象。
如捷克歷史學家米蘭?胡布爾所說的:“給一個民族洗腦的第一步就是刪除大家的記憶,摧毀這個民族的書籍、文化和歷史。
“然后讓一些人寫出新書,制造一個新文化,虛構一套新歷史。在不久的將來,這個民族就會忘記了現在和過去。
“在外面的世界,人們忘得更快?!?/p>
但是,納粹的做法激起了極大的民憤,軍隊里也有人反對。第三帝國(the Third Reich)企圖破壞所有文化,但沒有成功。如此一來,就算他們覺得有些文化礙眼,屬于消滅的范疇,但無法越界,只能停步不前了。
作家和遺產顧問羅伯特?貝凡(Robert Bevan)說:“文化清洗往往是種族清洗或種族滅絕的一個方面。它并不僅僅是殺害一個族群,而且還要抹殺他們在一個地方生存的權利,拔掉他們的根基,一筆勾銷他們生活于斯的歷史證據。這是要灌輸一個概念:某個族群不屬于這里。”
盡管納粹無法徹底執行他們的計劃,但是在另外一些方面,他們達到的成效遠超想象。
公元8世紀到9世紀,阿巴斯王朝(Abbasid Dynasty)在巴格達營建智淵閣(Bayt al-Hikma),收藏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經典著作的譯著共計一萬八千多卷。這是一座知識殿堂,吸引了伊斯蘭世界里最睿智的學者們。
1258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旭烈可汗(Genghis Khan)身先士卒,率軍攻陷了巴格達;智淵閣則成為他的眼中釘,最終被摧毀。據說,底格里斯河里當時漂著團團黑色,那是手稿被扔進河里后脫落的墨水;還有紅色,那是一路追隨而來的科學家和哲學家的鮮血。
巴格達的淪陷使得伊斯蘭科學研究倒退了很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