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教授還說,出口市場的衰退,勞工成本和產能過剩方面日益激烈的競爭,再加上為了避免貿易堡壘和反傾銷措施,中國的制造公司已經開始朝成本較低的中歐、東歐投資,尤其側重通過組裝來生產消費品和工業品。
歐盟委員會已經頻繁使用保護手段對中國進行貿易調查。 “這有助于促進中國在歐投資以避免關稅堡壘,”張教授說。
張教授指出,由于中國中產階級收入日益增加,再加上對產品質量和安全性的關注也愈發增多,中國公司加速了他們在歐洲并購知名品牌的步伐,以期在國內市場消費品領域,尤其是食品,服裝和休閑服務領域獲得競爭力。張教授說這些趨勢同樣反映了中國最近加強國內消費的結構改革策略。他還注意到越來越多的個人和家庭投資者繼續在東歐和南歐尋找新的商業機會以及移民的可能性。
盡管中國未來的海外投資潛力總體估計來說非常高,到目前來說中國在歐盟27國的外國直接投資份額中仍然只占了一小部分。2011年中國在非歐盟國家對歐盟的外國直接投資累積份額還不到0.4%。報告中說,“這極低的百分比當然會減輕由一些政客和媒體所渲染的‘中國對歐洲市場和工業威脅’帶來的恐懼”。
但是張教授說中國對歐洲直接投資的迅速增長,尤其是國有企業對歐洲高科技公司,公用事業以及基礎設施項目的涉足讓歐洲人認識到,中國投資者和已經在歐洲建立市場的美國、日本投資者有所不同。
“一個新興國家在上游經濟中迅速地成為了外國直接投資的重要來源,而且它主要是收購而不是轉移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這種情況還是第一次,”張教授補充道,“無論是對歐洲政府更新和實施現有的政策法規體系來說, 還是對當地企業界把中國投資者的積極影響最大化來說,充分了解這些‘非傳統的’投資者都十分重要。”
(來源:中國日報歐盟分社首席記者付敬撰寫 歐盟分社實習生李曉菲翻譯 編輯:劉世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