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出版的《中國日報》刊登了正在波蘭華沙采訪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的歐盟分社首席記者付敬撰寫的評論文章,以下是中文譯文。
談判是關于說服和妥協的藝術。
自11月11日以來,一年一度的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在迷宮一樣的波蘭華沙國家體育場舉行。氣候變化公約190多個締約方在此展示他們的方案,以保護被污染和逐步變暖的地球。
在開幕上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執行秘書長Christiana Figueres的講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令我難忘。她說,雖然會談在體育場內舉行,但這卻不是一場比賽。她進一步警告說,氣候談判不存在此贏彼輸。在我們自己創造未來之途中,要么所有人都贏,要么所有人都輸。
近10天的馬拉松式談判看似并未取得重大進展:發達經濟體實現承諾、以資金和技術幫助貧窮國家應對氣候變化、以及為2020年后全球氣候變化努力制定新路線圖等方面均無多大建樹。
我曾報道了2009年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領導人峰會,這是一次歷史性意義的會議和談判,這樣說的部分原因是因為中國震驚于西方媒體帶有偏見性的報道的影響力。之后,在報道華沙氣候變化談判之前,我錯過了聯合國歷次氣候變化會議。
盡管如此,我還是很輕松地趕上了會議議程。因為雖然事隔幾年,國際氣候變化談判主題幾乎跟以前一樣:金融、技術、分擔責任、商定路線圖和時間表。
還有一件事也沒變:發達經濟體仍然不愿承擔更多責任,即使他們本可以著眼于更高的減排目標,但他們也只愿意在其他各方同樣多做的條件上這么做。
因此當Figueres聽到有些發達國家在會談中宣布他們將弱化之前的承諾時一定非常失望。
然而令我吃驚的是中國在談判中參與程度的變化以及代表團在談判中展現的全新視野和思路。
當然,由于中國在各方面不斷增長的影響力,體育館里中國角比其他代表團更忙。為了傳達中國的立場,組織者在中國角里排滿了各種研討會和采訪。
談到贏家和輸家,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也有他的獨到見解。他說,我們不期待在談判中玩零和游戲,因為沒人能承擔都失敗的后果。盡管我們有時候對結果不滿意,我們都應該成為贏家。
作為中國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表現出了積極主動的精神。他說無論在全球氣候談判中發生什么事情,我們都不會懈怠,將會采取國內措施努力應對加強節能減排、應對全球變暖。
他說中國堅持公平和分擔責任的原則,主要是為了保護發展中國家和弱勢國家的利益。
解振華詳解了中國最近在做出更大努力,為談判注入新動力。他說,盡管沒有時間表,中國將盡一切努力爭取早日讓溫室氣體排放峰值年份到來。他還表示中國的一些城市和地區受到鼓勵,將先于國家時間表達到排放峰值;而且很有可能已實施低碳試點項目的某些城市將在2020年前超額完成減排目標,實現峰值排放。
還有一種可能性:中國縣、市、省的官員的政績考核標準將有所改變。過去優先考慮的是經濟增長速度,但未來減排量將被視為考核官員職業發展前景的關鍵指標之一。
解振華的令人鼓舞、開明和真誠的表達是中國領導層戰略思考的結果。一年前當新一屆領導班子當選后,決定把生態文明作為中國發展五位一體目標之一。幾天前,中共中央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進一步深化改革和開放戰略,為經濟發展模式轉型吹響了新的號角。
中國政府的積極態度也是對公眾追求好的生活質量的回應。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趙啟正的故事很好地應正了我的判斷。
在北京舉行的最近一次氣候傳播研討會上,趙啟正說為了力求避免北京的霧霾,今年夏天他選擇了回家鄉上海度假。但是,在那里他經歷了上海史上最高溫天氣。“我發現極端天氣已經讓我們無處可逃,”他說。
中國已經在氣候變化方面做出緊急回應,因為地球只有一個,我們無處可逃。
美國、歐洲和日本的經濟已經開始復蘇,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讓這些國家更加積極地行動補償發展中國家以承擔他們排放的歷史責任。若我們謹記一打諾言不如一次行動,這一天就會到來。
(作者系中國駐歐盟分社首席記者付敬 歐盟分社實習生李曉菲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