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中國日報發表了駐歐盟分社首席記者付敬撰寫的評論。以下是中文譯文:
上周五晚,許多記者和來自190多個個國家的氣候談判代表一起,在華沙壯觀的國家體育場等待兩周以來氣候變化談判的最終結果。
記者們有的睡在媒體中心的空椅子上,有的在走廊上靠墻席地而坐,有的在談判會場外耐心地等結果。大家都以為談判的最后一晚會取得成果。
然而談判時間比預期中的要長。午夜過后當得知談判不會很快取得進展時,我就挪到了中國角一個安靜的會議室。我把三把椅子并成一排躺著休息,在社交媒體上不斷上傳我對談判的觀察。
談判最終于周六晚上早些時候結束。但談判是否有實質性的進展?這是許多人都關心的問題。
我仔細研究了幾十份充斥著陳詞濫調、技術術語和含糊表達的文件,最終發現盡管傾注了額外的努力,這次聯合國一年一度的談判并沒有取得大的突破。中國氣候變化代表團團長解振華這樣詮釋談判成果:“所有人都對結果不滿意,但所有人都接受(結果)。”我研究了談判主要對手的最后總結,幾乎每個人都表達了相同的感受。
許多談判者把這次在華沙的談判當作已經持續了二十多年的氣候角逐向前邁進的過渡。1997年通過的著名的《京都議定書》,要求工業國家服從具有約束力的承諾,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同時為貧窮國家提供技術和資金支持。
到目前為止,雖然災難性氣候威脅主要是由發達國家和工業化國家排放的溫室氣體造成的,但他們在2020年前做出的承諾一直不大。
我一個微博上的關注者和微信好友讓我用通俗易懂的話解釋這次談判的主旋律。我想了一會兒這樣說:激烈的分歧存在于討債的(發展中國家)和欠債的(工業化國家)之間。中國一直致力于幫助發展中國家在游戲中獲得更多發言權,幫他們討債。
為了把本世紀全球升溫控制在兩度以內,富裕國家有義務支持貧窮國家實施低碳發展。數據表明,目前70%的溫室氣體都是過去200年內由富裕國家排放的。更有趣的是,瑞典的一份學術研究表明,近些年70%的碳減排努力都來自于發展中國家而不是富裕國家。
富裕國家在提供資金支持方面進展緩慢,并放棄了更具有雄心的碳減排承諾,對此公眾和非政府組織都表示失望。目前國際社會對2020年以前的碳排放有一個總體規劃,其中富裕國家承諾從2014到2020年每年籌資1000億美元幫助貧窮國家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盡管2013年即將過完,關于這個目標的具體步驟還未達成。
談判者們已經往2020年后看。為了實現全球協議中削減2020到2030年間的碳排放量,2015年將在巴黎舉行的談判面臨緊迫的時間壓力。
帶著這些目標和時間表回到國內,談判者們迫切需要先形成國內的政治共識,然后才能進一步討論未來的技術環節和談判,包括明年在秘魯舉行的利馬會議和2015年最后一站巴黎的會議。
自2008-2009年的金融危機以來,全球政治和經濟治理格局正在經歷變化,新興經濟體表現出強勁動力。由于全球領導力缺乏和政治的固執,許多多邊機制遭遇僵局。
把目前的氣候變化放在這個背景下,那么這場馬拉松式的談判沒有關閉大門而仍在進行則是一個好信號。我們必須坐下來辯論、吵架,最終達成共識。
盡管我們不滿足于華沙會談,本著這種朝前看的精神,通往巴黎的談判之路將可能會令人滿意。
(來源:中國日報駐歐盟分社首席記者付敬 實習生李曉菲翻譯 編輯:蔡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