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8日,中華民族精神圖譜中的一個空白被重新填上:建于914年前的大雅堂在被毀370年后,在四川省丹棱縣得以紀念性重建并峻工,中國人重登千年文學圣殿——大雅堂的愿望變為現實。
57歲的丹棱縣文聯副主席萬玉忠站在大雅廣場前,寒風將他的臉吹得紅撲撲的。廣場正前方,大雅公園山門前迂回的大雅梯道上,如織的游人拾階而上,爭相一睹大雅堂真容。
廣場周邊,丹棱首家四星級酒店開業迎賓,南岸首席、萬景大雅城等項目拔地而起,經過2年多建設,一座總占地2.6平方公里,以大雅堂片區為核心涵蓋文化、旅游、商貿、住宿、休閑功能的充滿濃郁文化氣質的大雅文化新城,綻放在世人面前。
穿越300多年的“大雅”對話
眼前的場景讓萬玉忠雙眼濕潤,10多年前,他曾擔任大雅堂重建辦副主任,負責大雅文化的挖掘與整理。
成語“不登大雅之堂”典自于丹棱——北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丹棱名士楊素因崇尚杜甫詩風,將其財產田地捐獻,在丹棱城南建詩書堂。堂內珍藏由黃庭堅手書杜甫兩川夔峽詩碑三百余方,黃庭堅為之題名“大雅堂”,并作《大雅堂記》,以繼承和倡導杜詩宏遠雅正之風。大雅堂作為北宋詩文革新運動勝利的里程碑載入中國史冊,但大雅堂七個大殿毀于1644年明末清初戰亂。
“上至政府下到百姓,丹棱人從來沒有放棄過對大雅文化的追尋。”為了尋訪黃庭堅手書杜甫兩川夔峽的詩碑,工作人員下到10多米的水井里,沿著井壁一塊一塊地識別辨認,“一口井接一口井地找,一塊石頭接一塊石頭地尋”。讓萬玉忠感動的是丹棱普通百姓對大雅文化的認可,一些百姓甚至把糞池抽干,再用清水洗凈,看能不能幫助政府找到“寶貝”。
當時,初步選定了大雅堂的重建地,需要遷走村民們600多座祖墳,“遷墳對老百姓感情上有觸動,而且縣上財力有限,每座墳能給村民的補貼就三五十塊錢,遠遠低于遷墳本身的費用,但沒有一個村民不配合,不愿意。”這背后的原因,用老百姓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大雅堂在全中國就一個,是我們丹棱人的驕傲,提起來臉上有光,能為重建盡一點力,咋個都值。”
沿大雅梯迂回而上,穿越千年歷史風煙,一幅厚重的人文畫卷漸次清晰:大雅堂主殿里,杜甫、黃庭堅、楊素的銅像并肩而立,栩栩如生,三人的“相遇”成就了丹棱作為中國大雅文化發祥地的獨特地位。
集杜甫詩之“雅”、黃庭堅書法之“意”、楊素捐資修建之“義”于一堂的中國獨一無二的大雅之堂成為丹棱人精神的坐標。
“才子之鄉”風流總在風雨后
“大雅”即成,天下景仰。明代著名文人沈周、文征明、祝枝山,清代的八大山人(朱耷)、吳大徵、郭麟等人都遠道而來,拜謁大雅堂。清代詩人、文學家彭端淑在《大雅堂記》中說,“故其時人爭自奮,士知學古,若李文簡,唐子西諸君子和三蘇,后先相望,吾鄉人文之盛幾甲天下。”
這方被文化浸染的土地文脈風流、人才輩出,被人稱頌為“才子之鄉”。
宋代有“丹棱三唐”文學家之唐庚、唐淹(唐庚之父)、唐文若(唐庚之子);三相祠紀念的南宋三名相李燾(歷史學家,用40年時間寫成《續資治通鑒長編》)、副宰相李壁、副宰相李直土都是丹棱人;還有北宋清官楊恂,北宋抗金名將劉汲、孫道夫,清朝名吏、才子“三彭”彭端淑、彭肇洙,彭遵泗等丹棱諸賢彪炳史冊。清朝九個皇帝給丹棱縣孔子廟“學宮”贈送九個御匾,肯定丹棱學風正確。
大雅堂早已成為丹棱人精神世界抹不掉的印記。1644年,明末清初時,大雅堂七個大殿毀于戰亂。
重建夢長存。
清代曾在丹棱縣境內多處重建“大雅堂”:乾隆年間,縣令宋惠綏在城東楓落山,創辦“大雅書院”;嘉慶年間,縣令劉德銓“尋訪不得”大雅堂,就在縣衙后院一草堂里,“新書杜詩數十首于壁,題額曰‘大雅堂’”;同治十一年,縣令莊定域題縣試院中堂曰“大雅堂”。
民國十年,丹棱知縣楊萬成,又在縣衙廢棄的試院舊址上重建大雅堂,寫杜甫詩數首,裝裱掛在堂上,供人觀賞;抗日戰爭時期,丹棱縣巽崖小學校歌用“滄瀾,泗水,大雅遺音”等歌詞激發師生愛國熱情……丹棱的歷屆縣委政府也曾醞釀重建大雅堂,卻因種種原因擱淺。
300多年來,重建大雅堂猶如一個“心結”縈繞在丹棱人的心里。
一脈相承重建夢成真
轉折點出現在2010年6月。
丹棱縣委、縣政府倡導建設“五個丹棱”,在全縣上下發起了“發展丹棱、我獻一計”活動,經過層層評審和縣委常委會決定,由11名省內外丹棱籍各界人士提議的恢復重建大雅堂獲得特等獎。
“重建大雅堂的呼聲如此之高,但能不能將建議變成丹棱的行動,當時我還持懷疑態度。”丹棱教師進修校副校長駱志勤多年來致力于大雅文化的研究,出版過《尋夢大雅堂》等專著,“一個財力較弱的小縣要作出重建大雅堂的決定,需要極大的政治智慧和勇氣。”
建設文化項目投入大,短期難見經濟效益。但丹棱決策層敏銳地意識到,當今已進入文化與經濟互動相融的時代,沒有文化的引領和軟實力的支撐,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動力就會趨于“枯竭。”
參與過大雅堂重建決策的一位縣領導至今記得,在重建大雅堂問題上,縣委常委會的態度只有九個字“不畏難、不折騰、不后退。”
2010年11月,丹棱在全國范圍內征求大雅堂建設方案,由省內外知名專家組成的專家組對征集方案進行了評審,最終四川大學工程設計研究院獲得第一名。評審會結束后,設計單位按要求對大雅堂選址進行了多次現場踏勘,并按照專家組的意見和縣委、縣政府的要求對原規劃設計方案進行修改完善和深化。
從公開征集大雅堂建設方案到公開招標建設單位,重建大雅堂的步伐從容而又堅定。
2011年8月5日,大雅堂重建正式動工,并同步配套建設大雅廣場等重要文化標識。
大雅堂公園占地約273畝,按國家4A級景區標準設計,定位于西南地區的文化圣殿、文化客廳,國內外知名的詩書雙絕的藝術殿堂。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大雅堂主體及文化館,第二部分為避難防災休閑廣場,第三部分為大雅堂公園綠化及景觀。
在丹棱人駱志勤心中,建筑意義上的重建還遠不是終點。他關注到去年11月黃庭堅手書的《大雅堂記》在北京被人以2750萬元競買走。雖然不知道是誰買走了,但《大雅堂記》存世的消息仍然令他激動,他期盼有朝一日《大雅堂記》能重回丹棱,成為鎮館之寶。而他,正在創作的《圓夢大雅堂》處于完稿階段,他想從一個丹棱人的視角向世界介紹“大雅文化”。
翻開四川的版圖,丹棱并不起眼,幅員面積449平方公里、人口16.4萬。然而這位“小兄弟”卻招招“技驚四座”。
2011年12月17日,深秋的北京陽光燦爛。
由浙江大學編制的《四川省丹棱縣“中國大雅家園”建設總體規劃》通過專家組評審,這是四川省第一個以文化為主線為內核實現全域覆蓋的總體戰略規劃,內容涵蓋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態建設。評審專家組組長原國家環保局副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金鑒明參加過各種規劃的評審,“規劃以政和、業興、文昌、景美、民樂為總體目標,以打造中國大雅家園為統攬,是一個高水平的規劃,但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一個小縣竟然有這么大的氣魄,主動作為,將文化作為生產力來認識的高度。”
大雅文化鑄造丹棱精神
2013年3月19日,四川省農工委、省統計局公布的全省68個丘陵區縣主要經濟指標監測顯示,2012年,GDP增速、工業增加值增速、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增速、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速等6項指標全面升位的區縣僅有兩個,而丹棱占據一席。丹棱縣統計局副局長余利萍對“全面升位”的解讀是“丹棱這盤棋下活了,經濟社會的發展更均衡,更可持續。”
在全省多點多極支撐戰略中,丹棱處于縣域底部。“小個子也要使大勁,夯實底部基礎,給力眉山次級突破。”丹棱決策層認為,面臨“產業升級、經濟轉型、統籌發展、城鄉融合”任務的丹棱必須打活大雅文化這張牌。
丹棱對于大雅文化內涵的挖掘真可謂是全方位的。在他們看來,大雅文化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固化的,大到政府執政為民,全面提高人民物質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小到美食中對食材的處理,建筑上實用和美觀的結合等方方面面都包含有大雅文化。
在提煉大雅文化核心理念的時候,丹棱縣委在“有容乃大、和美為雅”后面又加上了“剛毅自強、奮勇爭先”。其用意正如縣委書記鐘維欽所言“就是為了提醒各級干部時刻都要有像《國歌》唱的‘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那樣一種狀態和意識,增強緊迫感、增強危機感、增強責任感,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保持旺盛的斗志、保持鎮定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