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Language Tips> 新聞熱詞> Business Hot Word 經濟
自負盈虧的民營銀行已經出爐,利率市朝進程基本完成,存款保險條例已然揭曉,國內金融機構破產法律機制的構建逐漸在夯實。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刊文,詳述“十三五”時期銀行業的改革發展方向。
請看《中國日報》報道:
China will promote normal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of the financial market exit mechanism and the upcoming legal system will be in line with China's conditions, Shang Fulin, chairman of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said in a recent article to the fortnightly China Finance.
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近期在《中國金融》雜志上發表的文章上表示,我國將推進金融市場退出機制的常態化和,規范化,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法律體系。
尚福林表示,很快銀行將可以合法地申請破產保護(bankruptcy protection),目前國內金融機構破產法律機制的框架(legal framework for the system)正在醞釀中,將在未來五年內出臺。
Wu Qing, deputy director of banking research at the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State Council, said: "Restructuring,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re likely to become the major choices for unhealthy banks to exit from the financial market."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主任吳慶表示:經營不善的銀行將主要通過重組、合營、并購等方式退出金融市場。
破產當然也是退出方式的一種,但不會是首選模式,因為一旦破產銀行進入清算程序(liquidation procedure),金融服務停擺將帶來巨大損失(huge losses)。
其實,我國歷史上已出現過海南發展銀行、廣東國際信托等金融機構(financial institutions)破產事件,但因缺乏系統化破產法律制度,往往導致清理整頓工作進展緩慢。
之所以金融機構破產體系的建立如此急迫,主要在于醞釀了近20年的存款保險機制(deposit insurance system)破繭而出,于去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officially put into effect),意味著國內銀行業沒有破產壓力的日子即將結束。標準普爾評級機構的一份報告預測,自2014年以來中國政策制定者已推出各類刺激政策(stimulus policies),以支持經濟增長(economic growth),并分擔銀行業的部分負擔。但鑒于政府政策措施的信用影響,以及銀行自身的信用狀況,規模較小的銀行可能面臨倒閉風險。
目前,我國金融機構的破產法律體系,主要由企業破產法(the Enterprise Bankruptcy Law)、銀行業監督管理法、商業銀行法(the Law on Commercial Banks)、證券法、保險法及相關法規、規章中的法律規范組成。
中銀監主席尚福林在文中寫道,要推動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private sector investment)依法發起設立民營銀行,推進新設消費金融公司(consumer financial companies)和金融租賃公司,擴大村鎮銀行民資股比范圍,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高風險銀行業機構重組改造。加強統籌協調,改革并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監管框架,實現金融風險監管(regulation of financial risks)全覆蓋。
(中國日報網英語點津 丁一)
上一篇 : 明年開始實施“宏觀審慎評估體系”
下一篇 :
關注和訂閱
電話:8610-84883645
傳真:8610-84883500
Email: languagetips@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