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2009年3月7日15時,全國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16位委員代表作大會發言。
[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民建中央副主席 王少階]我的發言題目是《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更應加強農業基礎地位》。
去年我國農業雖然遭遇罕見自然災害,仍然保持了較快發展的好勢頭,糧食產量增加54%,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15%,令人振奮。但正如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所指出:農業基礎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強;農村發展仍然滯后,最需要扶持;農民增收仍然困難,最需要加快。
一、近幾年,我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綜合生產能力大為改善,但農業大而不強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一是農田水利建設滯后,全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僅占耕地的46%,機電排灌面積不足30%;二是農業資源緊張,目前我國耕地面積為1837億畝,中低產田面積占70%以上,僅相當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三是農業機械化水平偏低,全國機械化生產綜合水平僅為365%;四是農業的抗災減災能力不強,近5年來,全國平均糧食作物遭受自然災害面積占播種面積的39%;六是農業環境污染嚴重。
二、農村低收入人口較多,農村消費水平很低。按照我國現行扶貧標準,2007年全國農村低收入貧困人口還有4320萬人,占農村總人口的46%。如果參照國別比較標準,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生活在每人每天1美元以下的人口還有約8000萬。據統計,2008年全國農村消費不足2萬億元,是城市消費的三分之一,也大大低于35000億元的各級政府總消費。這樣的消費結構顯然是不可持續的。
三、國家對農村、農業的投入雖大幅提高,但資金、人才等要素繼續向城市和工業流動的趨勢沒有改變。從資金輸出看,近年由農村郵政儲蓄等途徑倒流向城市的資金每年達3000多億;由“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形成從農業部門流向城市工商部門的資金每年800多億。從人才輸出看,從農村轉移到城鎮就業的勞動力近2億人,其中大多數是青壯年,受教育水平普遍高于農村現有勞動力。此外,雖然我國城市化水平僅約45%,但大學中農村大學生的比例只有177%。這種城鄉比例令人深思!
四、更令人憂慮的是,不少地方政府和部門在加速發展經濟時,常將注意力集中在二、三產業上,對GDP增長和財政增收沒有多大貢獻的農業則處于被忽視、被冷落甚至有被“邊緣化”的危險。對新農村建設和現代農業說得多、做得少的現象還相當普遍。
當前形勢下,保持農業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對于黨和國家工作全局具有更為重大的意義。要進一步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把農業作為保增長的基礎支撐,把農村作為擴內需的重要市場,把農民作為保民生的重點。為此建議:
一、國家擴大內需應大幅度增加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投入。要加快農村道路、改水、通電以及義務教育、醫療衛生和文化惠民等基礎設施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縮小城鄉差距,盡快改變我國“城市像歐洲,農村像非洲”的不和諧景象。
二、把農民作為保民生的重點。進一步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力度,對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要和城市一樣做到應保盡保。加大扶貧力度,對農村尚未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低收入人口全面扶貧,并逐步提高扶貧標準和補助水平。改善農村消費環境,大力開拓農村市場。加大現金補助力度,推進家電、農機和汽車、摩托車下鄉,啟動農村消費市場。
三、建立對農業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制定《農業保護法》,以法律形式約束各級政府的支農力度;完善對農業的轉移支付制度,簡化過多的專項撥款種類;合理界定各級政府的事權與財權,確保縣鄉政府能為建設新農村和發展現代農業提供可靠財力保障。
四、引導資金和人才向農業和農村“回流”。進一步深化農村金融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村資金的“回流”機制;充分發揮財稅政策和資金的導向作用,通過財政貼息、稅收優惠等手段,吸引和帶動社會資金投入農業。加大對農民培訓力度,制定落實鼓勵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的政策措施。
五、繼續做好農民增收減負工作。繼續加大財政對“三農”的補貼力度,擴大直補范圍;加大對農村貧困落后地區的稅收優惠力度,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或只予不取;鼓勵企業和個人在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投資或者提供服務。
六、完善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應較大幅度提高糧食等農產品最低收購價,擴大農產品價格保護范圍,讓農產品價格合理上漲和回歸,充分發揮市場價格對農民增產增收的促進作用。
編輯:鄧京荊 來源:新華網/中國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