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病”還需市民攜手治理
“我國113個重點城市中三分之一以上空氣質量達不到國家二級標準,機動車排放成為部分大中城市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我國15座城市每天因擁堵損失近10億元”。
來自環境保護部和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的兩項研究統計結果看似無關,卻都將目標指向機動車以及機動車快速增長帶來的“大城市病”。
據公安部交管局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機動車保有量已達1.99億輛,其中汽車8500多萬輛。
伴隨著經濟高速增長和城市規模擴大,人口膨脹、交通擁堵、環境惡化等“城市病”正從東中部城市向西部蔓延,幾乎所有的大中城市都無法回避這些問題。
楊宇梁說:“黃標車”限行政策出臺之初,確實有人不理解,但講清了其中的利弊,通過放寬期限、勸返等“柔性措施”,不僅市民越來越理解環保限行的重要性,“黃標車”司機也有的從不配合到主動繞行,有的轉而置換新車。
自8月1日為機動車發放環保合格標志以來,貴陽市共發放“黃綠標”近28萬套。其中,綠標25萬余套,黃標2萬余套。
貴陽市交管部門的統計顯示,從10月1日試行對“黃標車”勸返后,進入一環內的汽車日均約為26萬輛,比之前減少近4萬輛,車流密度下降,道路擁堵狀況有所改善。
楊宇梁說,貴陽一環核心區內平均每平方公里有3萬輛汽車,市民長期飽受堵車困擾,限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交通擁堵壓力。“過去貴陽的交通狀況是‘早高峰’‘午高峰’連著‘晚高峰’,現在各‘高峰’之間有了喘息。”
“但也應看到,北京等大城市在軌道交通發達、多種限行措施并舉的情況下,依然常常面臨交通堵塞。”貴陽市交通局局長高衛東說,嚴格機動車排放標準、建立機動車環保監管制度、限行高污染車雖然取得一定效果,但只是應對“大城市病”的第一步。
來源:新華網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