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樓市近期不斷升溫,樓價屢創新高,超越1997年高位,引發民眾憂慮。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30日公布了十項房屋新措施以穩定房價,希望給民眾吃下一顆"定心丸"。
分析人士認為,新措施向市場傳遞了重要信號,從供應入手是新一屆政府對于穩定樓市的做法和方向性思路。過去幾年,香港樓價持續上升主要是與市場住宅供應量短缺有關,新措施旨在增加市場供應,方向正確。
增加供應是解決房屋問題的根本
房屋是香港人最為關注的議題之一。然而,反映香港樓價走勢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連升兩周,最新報107.18點,較1997年的高位再升5%。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此前進行的調查顯示,90.7%的受訪者認為現時樓價過高,而且市民對政府舒緩或平抑過高樓價的決心和能力缺乏信心。
梁振英30日宣布樓市"新十條"時表示,解決好房屋問題是新一屆特區政府的重點工作。他和第四屆政府會穩妥堅定地實現其在競選政綱中的目標:協助基層上樓、協助有經濟能力的中產市民自置居所,以及穩定有序地推出土地作興建私人房屋之用。
梁振英表示,根本解決房屋問題的辦法,當然是制訂計劃,向市場長期和持續供應土地,同時,因應當前情況,政府將推出一系列短、中期一共十項措施,以加快出售政府資助房屋單位和私人房屋單位,盡快回應市民的訴求。
數據顯示,在正常的年份,香港每年平均一手住宅供應量約2萬個,而過去幾年每年平均僅8000個,出現供應量嚴重短缺。中國銀行(香港)經濟研究處主管謝國樑表示,過去幾年香港樓價持續上升主要是與供應量短缺有關。新措施增加供應,加速建房速度使新供應盡快在市場推出,是對癥下藥的做法。
利嘉閣地產總裁廖偉強表示,由于新措施所涉及單位數量不多,估計措施力度也會十分溫和,預計此舉可穩定樓市而不會將之"壓倒",有助樓市長遠健康發展。
新措施傳遞重要信號
謝國樑估計新措施短期內對于冷卻目前熾熱樓市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更主要是向市場傳遞一個信號,即新一屆政府對于穩定樓市的做法和方向性思路。"這可能是這次推出十招的一個主要的意義"。
盡管樓價持續上升,但新一屆政府對于穩定樓市的方向主要是增加供應,并沒有在需求層面再加大力度推出措施。謝國樑表示,上一屆政府已推出不少措施打擊炒賣活動,包括增加特別印花稅等,目前樓宇交易中短期炒賣的交易已經基本沒有了。香港房地產需求還是以用家為主,如果再收緊銀行樓宇按揭,使香港有置業需求的家庭更難買樓,并不是對癥之藥的舉動。對癥下藥的方法是要增加供應量。
根據"新十條",在私人住宅供應方面,未來3至4年一手私人住宅供應量預計為65000個單位。謝國樑表示,如果能實現這一相標,應能冷卻目前熾熱的樓市。而長遠看,由于近幾年香港人口增長較快,加上一些外來購買力,香港住宅供求是否能夠實現平衡,還要看政府能否有效推動新市鎮發展,因為市區現有空置土地有限,要大量提升土地供應,需要開辟新市鎮。
美聯物業首席分析師劉嘉輝表示,增加供應是調控樓市最重要的一環,若要保證有充足的一手供應滿足市場需求,政府應多管齊下增加新盤供應量。首先當然要繼續維持穩定的土地供應;與此同時加快預售樓花的審批速度;更進一步的是,考慮將預售樓花期由目前20個月進一步延長,此舉可令更多項目及早進入預售樓花審批環節以增加供應。在多管齊下之下,相信可為香港的住宅供應增添保障。
有需要會再推措施
有業界人士將政府此次推出的措施形容為"進可攻退可守"。中原地產亞太區住宅部總裁陳永杰表示,外圍經濟環境不景氣,一次下重藥為樓市降溫,恐怕當經濟環境大逆轉時,香港樓市將變成重災區,反之從增加土地供應,加快審批預售樓花同意書等措施入手,長遠而言穩定樓市,也可將現時市民熾熱,"爭先恐后"的入市氣氛稍為降溫。
梁振英表示,目前樓市處于環球經濟疲弱、流動資金充裕和需求旺盛這三股極不尋常的力量之間,潛在的經濟風險不容忽視。他在宣布"新十條"時,多次強調政府會密切注意樓市走勢,在適當時推出進一步和適切的應對措施。梁振英提醒市民在作出置業決定前,務必審慎評估各種潛在風險和自己的承受能力,量力而為。(記者 蘇曉 趙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