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方媒體大肆宣揚“中國假藥危害非洲”之說。此說法缺乏全面、可信數據支撐,且大有博人眼球之嫌,令人懷疑其背后可能隱藏的動機。
這一謬論的始作俑者——英國《衛報》言之鑿鑿,稱多項調查研究表明,烏干達和坦桑尼亞所售治療瘧疾之藥物有“三分之一”是假藥或不符合標準,且這其中“許多”來自中國等國。人們不禁要問,“三分之一”如何得來?“許多”又是多少?數據模糊,無可信來源,也無任何可靠樣本。沒有真憑實據就妄自推測,似乎有違英國主流大報提倡的重數據、重事實的新聞規則。
非洲確實有假藥,這是事實,但并非假藥就是“中國制造”。這就好比英國人愛吃“炸魚和薯條”(Fish and chips),難道說哪一天這一食品被發現假冒和偽劣,就是英國造的假?更何況非洲當地醫生證實,一些標有“中國制造”的假藥事實上并非來自中國。就連《衛報》的報道都承認,非洲國家自己的工廠目前也有生產假藥的情況。
新華社記者在實地調查采訪中也發現,有部分當地商人打著中國抗瘧藥的標簽制假售假。在烏干達,以中非醫保為代表的中國公司的抗瘧藥都經當地藥品管理部門嚴格檢查認定,中國援烏醫療隊用藥也都統一采購、發貨,通過正規渠道進入當地。
其實,眾多中國制藥企業在“假藥事件”中實屬受害者,自身生產的正品被人假冒不說,而且還因西方媒體的報道蒙受“制造假藥”的不白之冤,名譽受損,這實乃“雙重受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