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間板間房
有統計數據稱,香港的板間房近年已大為減少,但當地多家媒體近日披露,這可能是香港統計行業制造的假象。所謂板間房,即把一個房間隔成多個房間再分租,根據香港統計業行規,板間房內不管住多少人都只能算作一戶,調查員為追求“高效”,遇到板間房便繞道而行。
不碰板間房成潛規則
香港統計行業一向頗受信賴,但《明報》8日報道,3名統計員向該報記者披露了普遍存在的造假現狀。
香港統計處每月會從數據庫抽選約9000個住址做“綜合住戶統計調查”,交由全體統計員家訪。統計員A小姐透露,他們上門調查時,萬一遇上板間房,大多會過門不入,因為做一個單位調查需要20分鐘,但如果碰上一個板間房內有3家或4家人,工作時間便會增加兩三倍,卻只能算完成一宗個案,所以他們便索性瞞報。而完成問卷時間越短,統計員所得分數越高。
A小姐說,多年前剛入行時,所有問卷都嚴格按照指引做,但同事知道她努力工作后,反怪她破壞規矩,“因為日后有統計員可能需要再次訪問這個單位,會連累他們往后無法再造假。”前線統計員透露,板間房很好辨認,他們會過門不入,然后上報未能聯絡到或謊稱“保安員表示單位空置”。
民眾感受與數據相反
統計人員造假,造成香港政府對板間房情況掌握脫節。小區組織協會主任何喜華說,他一直質疑統計處的板間房數據偏低,“這幾年我特別留意,會花時間問街坊,是否接受過統計處家訪,換來的響應是幾乎沒有。”
長遠房屋策略委員會成員蔡涯棉透露,政府曾向他們提供一些數據,并稱該數據能反映板間房實際情況。然而《明報》翻查近年走勢,發現數據在5年間大跌四成,與一般市民相信板間房問題日益惡化的認知大不相同。按照統計處的數據,板間房從2006年的5.83萬戶下跌至2011年的3.28萬戶,人口也由11.15萬銳減至6.63萬。
倫太一家3口住在板間房,因房子環境惡劣,她家幾度打算搬走,但鄰近單位租金暴漲,他們只好打消念頭。從未做過統計處問卷調查的倫太覺得政府很兒戲,“正式數字從沒人過問,怎能見光。”
統計處強調“零容忍”
統計人員不顧職業操守固然該批,但香港媒體也質疑,統計處考評工作指標才是問題根源,不合理的機制促使統計員弄虛作假,最終形成歪風。
香港統計處7日表示,高度關注并調查該事件,強調對造假“零容忍”。8日,統計處成立由處長歐陽方麗麗親自領導的小組調查事件,并邀請一位統計咨詢委員會的獨立人士加入,報告將呈交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
行政長官梁振英8日稱,政府非常重視統計數字的完整及準確性,會進行內部跟進調查。運輸及房屋局副局長邱誠武則承認,由于板間房業主有權不讓屋宇署人員入屋調查,難以全面統計板間房數目,因此政府未能全面掌握這項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