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禮清單的“進化史”
韓復強在送禮這件事情上請教老肖,絕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我不敢說什么花樣都知道,只能說見識過這些年來的一些變化。”老肖對此頗為“謙虛”。
通常送禮會選一些便于“流通”的“硬貨”。“購物卡、保健品、高檔煙酒、黃金首飾……這些東西拿出門就有人回收,轉手送其他人也很方便。”老肖說,這部分禮品養活了不少黨政機關住宅小區周圍的“回收店”。
“能和領導走得近一些的,就會送點‘稀罕’的東西。”老肖分析說這部分東西不僅價值“硬”,而且還“少見”,“名家字畫、古董藏品、奇石異珍……送這些上檔次東西的人,肯定是心懷鬼胎,敢收的人也多半心知肚明。”
“還有一種送的是情,尤其喜歡從領導的家人入手。”老肖回憶,他曾見過有位領導作風很正,一般東西打動不了,結果有一年春節,某企業老總極其“細心體貼”地把他母親接到海南度假,半個多月的時間衣食住行都安排得“特別好”,一下子就被“記住了”。
而說起最近幾年開始流行的“禮”,老肖認為是“名”。他說:“送個高校的特聘教授、榮譽教授、客座教授,研究機構的顧問、委員什么的,看上去冠冕堂皇,還挺有文人學者的派頭,但實際上是為輸送利益鋪平了道路。”
“送禮清單的‘進化史’,實質上就是領導干部弱點的‘暴露史’。”老肖說,禮品的“進化”讓他都覺得“防不勝防”,一旦染上了最后就會像病毒一樣擴散成“災”,他總結曾經看到過的一些落馬干部時說,“被最喜歡的東西害死,被最信任的朋友坑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