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鼠標背后都有一個人,一個現實中的人,即便他整天沉湎于網絡,也是以另類方式與現實世界發生關系的。”李良榮說,“網絡空間不是小說中的江湖世界,可以快意恩仇,憑借江湖規矩和浪漫想象就可搞定一切,所有問題的解決還是要回到現實的渠道中。”
“互聯網上出現的許多問題,根源并不在互聯網上,而是社會癥候群的投射。”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杜駿飛說,“網民關注的問題,反映了現實社會中的一種需求和期待。網民表現出來的宣泄和狂歡,很多時候也是當下社會心態的折射。”
網絡空間不僅是現實世界的投影,很多問題也直接觸及現實社會的管理規則。據《2012中國互聯網安全報告》顯示,2012年我國有84.8%的網民遇到過網絡信息安全事件,總人數高達4.56億,分別遭遇過包括個人資料泄露、網購支付不安全等網絡信息安全事件。在這些網民中,77.7%遭受了不同形式的損失,產生經濟損失的占7.7%,涉及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94億元。這些真切的數字都不是“虛擬”的,如何管理網絡,引導網民,實際上已成為社會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杜駿飛指出,網絡社會管理面臨的問題,既可能是現實事件在互聯網上的延伸放大,也可能是單獨在互聯網上引發的治理事件;既可能是純粹的在線沖突,也可能是線上線下的交互感染。
“既然網絡空間是現實生活的延伸,網絡言論、行為都應有邊界,不應該也不可能為所欲為。”李良榮說,“網絡可以成為人們合理參與社會生活的渠道,發表言論可以受到尊重,但同樣也需要像現實社會一樣,需要而且能夠管理。”
網上溝通 網下解決
實現網絡空間與現實社會的良性互動
“當前網絡社會管理創新的核心,在于緊密聯系我國轉型發展的現實關注,尋求網絡上不同主體間的協同運行”,杜駿飛認為。
在杜駿飛看來,網絡社會管理創新,包括對話、參與、協商、動員、培育5個關鍵詞。“就是要讓公眾(主要是網民)能夠便利接觸政府機構,并形成對話式的雙向交流。這種電子問政的對話路徑包括信息發布、民意調查、微博問政等。”他說。
事實上,各地政府已經有了實際行動:廣東將推動網絡問政和網上建言獻策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已有19個省區市針對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出臺文件或規定,形成固定工作機制;政務微博總數突破6萬個;各政府網站紛紛開通市長信箱等渠道,與網民溝通……
“社會問題的關聯性,決定社會管理必須整合資源,實行多方協同管理,才能促進社會管理的有效創新。而網絡為社會各方參與共同關心的議題提供了便捷有效的平臺。”杜駿飛說。
網絡社區即是一種形式。很多網絡社區的管理者經常組織關于新聞事件或社會問題的討論,吸引更多人群參與,使網絡不僅成為一個多元意見的集散地,也成為一個通過爭鳴達成某種共識、合理解決問題的平臺,促進網絡輿論的健康發展。
胡彬介紹,2011年6月,四川會理縣政府網站出現PS的縣領導視察工地“懸浮照”,引發網民對政府公信力的責難并廣泛傳播,天涯的一些網友還發起PS主題大賽,將縣領導頭像“嫁接”到世界各地的風景名勝圖片上,一時間議論紛紛。基于此,天涯網向該縣建議積極應對,相關領導公開道歉并認可網友批評,態度誠懇,用詞平易。很短的時間內,雙方由對立走向了良性互動。
網上溝通、網下解決已經成為業界專家的共識。“網絡互動親民和線下實踐都是一種重要的為民解憂的社會實踐”,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秘書長祝華新認為。
網絡空間上的負面事件和由此帶來的洶洶民意,本質是對現實社會的一種表達,應當致力于闡釋和疏散現實社會中的怨恨情緒,方能根除病灶,從而實現網絡空間與現實社會的良性互動。
“從治理的視角來看,只有理順社會運行的現實機制,公眾擁有了暢通的表達意見、解決問題的途徑,互聯網才不會成為吸引眼球的話題引爆點;只有社會為人們提供了足以安身立命的、具有建設性的正面價值保證,互聯網才不會成為破壞性與否定性價值的載體。在這個過程中,還要注意把握網絡傳播的特點和規律。”杜駿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