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申請:守住“民心工程”的生命線
今年全國保障房將基本建成500萬套以上,隨著建設不斷提速,保障房供應高峰將至。能否公平分配,成為保障房這一“民心工程”的生命線。上海探索建立起涵蓋10多個部門、單位的信息化比對專線,對保障房申請者的經濟狀況進行全方位審核,累計對68000多戶保障房申請家庭進行經濟狀況核對,檢出不符合條件者9700余戶。
“全方位監控”:能否防止審核“表面化”?
資格審核,維護住房保障制度公平性的第一關口。
張某未繳納養老金等“三金”,李某和小張均有公司為其繳納“三金”;張某目前未繳納公積金,李某和小張公積金狀態均正常,月繳存額分別為300元、276元;張某全年收入為3.3萬余元,李某無稅務反饋信息,小張全年收入為2萬余元;李某擁有小汽車一輛;張某和李某未開立證券賬戶,但小張在某證券公司開立賬戶,截至核對時點的市值為2.5萬元……
這是記者日前在上海市居民經濟狀況核對中心采訪時了解到的第一道核實流程。
信息顯示,上海居民張某為協保人員,其妻子李某及女兒小張為在職人員。該家庭申請上海共有產權房。根據要求,申報2010年2月至2011年1月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為2.7萬余元,截至2011年1月31日的人均財產為8.2萬余元。
核對中心將張某一家的基本信息通過電子專線,發送至各部門、機構。隨后陸續反饋而來的信息顯示,張某還擁有存款24萬余元,大額支出2筆,曾買入7萬元某理財產品;李某擁有存款2.3萬元,大額支出1筆,銀行利息65元;小張擁有存款20元。
經此,張某一家的財產收入情況便一目了然。針對其中一些可疑之處,核對中心要求張某一家進行重新確認、說明。最后,結合補充材料,認定張某家庭的人均財產為13萬余元,超過準入標準。街道住房保障部門將結果告知張某,后者自愿退出申請。
這只是核對中心處理的一起普通案例。它之所以有如此“神通”,得益于上海近年來探索建立的“居民經濟狀況核對平臺”。這一平臺通過建立“電子比對專線”,涵蓋社保、稅務、公積金等14個部門和單位,從而能把分散的居民經濟狀況信息進行充分整合、比對。
一些基層干部告訴記者,近年來保障房分配中出現過一些不公平、不透明等問題,除工作疏忽、制度漏洞等原因,也與傳統審核方式的滯后有關。比如,城市居民“人戶分離”現象普遍,居民財產收入日漸多元化、隱蔽化,傳統的自律、社區公示、鄰里查證咨詢等審核方式有時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沒有部門信息的真正打通共享,所謂的“綜合審核”也不過是表面文章。
核對平臺的“主建設方”上海市民政局局長馬伊里說:“上海居民經濟狀況核對平臺,就像是一套全方位的監控系統,能夠較為全面準確地了解申請者的經濟狀況。”
據統計,自2007年3月至2011年年底,受居民申請家庭委托授權,核對中心對24000余戶廉租房申請家庭進行核對,其中有6000多戶家庭被檢出。在2010年以來三批次共有產權房(經適房)申請審核中,共有3675戶家庭被檢出,檢出率分別為9.1%、8.4%和8.0%,檢出率逐年下降。
經濟狀況核對:如何防堵“泄密門”?
財產收入是居民私密信息。對保障房申請者,如何在規范操作、準確審核的同時,確保信息安全,防堵“安全漏洞”和泄密行為,殊為關鍵。
記者在上海市居民經濟狀況核對中心的辦公區域看到,墻上顯著位置張貼著保密規定,工作人員一律持證上崗。
“所有核對工作人員均簽訂保密協議,并定期接受保密教育。”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長姚凱介紹,核對過程不是簡單地在核對中心與相關部門、機構之間建立“直線聯通”,而是設立一個前置服務器,核對信息經由此服務器間接取、送,其他無關信息則被隔離。此外,核對過程采用了加密、數字簽名、電子簽章等多項保密技術。截至目前,核對工作一直保持“零泄密”。
與“戒備森嚴”的后臺不同,向申請者開放的前臺則是一個“便利窗口”。據介紹,目前上海在市及區縣兩級層面成立了專職核對機構。原住上海徐匯區楓林街道的住房困難戶王雙美已是共有產權房的住戶。她說,申請表要填八九頁紙,尤其是收入、財產信息非常嚴格、詳細,但填完之后交給窗口的工作人員就可以了,“沒有特殊情況就不必跑來跑去”。
此外,2009年7月,上海以政府規章的形式出臺《上海市居民經濟狀況核對辦法》,這是我國首部與居民經濟狀況核對有關的法規。上海市民政、房管兩部門還出臺文件,對保障房申請中隱瞞虛報行為的認定、處罰進行了詳細規定。
完善“進退”機制:誠信需要“硬約束”
合理的退出機制,被看做是保障房分配自我糾錯機制的重要環節。
記者日前走訪上海松江新凱家園、閔行博雅苑等共有產權房小區,尚未發現住戶開汽車、保障房掛牌出售等情況。新凱家園附近“家苑房產”的一位置業經理告訴以購房者身份前去咨詢的記者:“上海對共有產權房的申請審核比較嚴,門店沒有接到掛牌轉售的房源。”
一直以來,我國保障房退出機制是保障房管理的一大“短板”,除豪車進出、出租轉售的現象,較少有因家境變化而退出保障房的實際例子。上海市房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上海將加強共有產權房的“售后監管”,完善退出機制。通過審查和公示,上海房管部門在已購買共有產權房的家庭中,已發現一些家庭存在隱瞞虛報行為。目前,正在對這些情況進行進一步梳理,并擬定處罰方案,防止損害住房保障制度的公平性。
2011年,全國超額完成了開工建設保障房1000萬套的任務;今年計劃新開工建設保障房700萬套以上,基本建成500萬套以上。建立嚴格的準入及退出機制,任務迫切。上海市房地產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徐益超表示,大量的保障房投入使用后,對于保障對象入住以后的情況變化,比如是不是在外面已經購房、資產和收入是不是提高等,也要進行跟蹤、搜集、分析,為保障房的退出機制做好支撐。
來源:新華網(“新華視點”記者 葉鋒 羅爭光)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