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容還是責難:山寨產品的中國命運
“山寨”是近年來新興的一類現象,雖然只有幾年時間,但其從最初的山寨產品發展成山寨經濟,甚至延伸到了山寨文化與山寨精神。目前,社會上對于“山寨”的看法主要有兩種:一種觀點認為應對其草根創新精神加以褒獎,認為它是我國實現自主創新、打造強勢品牌的產業必經之路;另一種觀點認為其外觀或商業模式模仿、商標或外觀相似的做法,與我國實現自主創新主旨相悖,由此引來的質疑、責難之聲四起。那么,在中國經濟轉型期的今天,我們對山寨產品應持有怎樣的態度?這將決定山寨經濟的命運。為此,中國政法大學青年教師學術沙龍第九次論壇邀請了法學、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的學者就該問題發表看法。愿這組文章能引發讀者對“山寨”問題的關注,也能為中國山寨產品的未來提供可實現的方向。 ——編者
創新:從模仿向突破轉身
在遵守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山寨產品的存在是具有其合理性的,我們要扶持、引導它從模仿創新向突破式創新轉變,幫助其走上從“山寨”到自主品牌,進而向全球強勢品牌進發的崛起之路。
歷史證明“山寨”不是現代現象,古已有之,中國的古代發明與優秀傳統中許多都被一衣帶水的鄰邦模仿和舶來,并加以沿襲與流傳,比如日本的茶道。只是這種現象又在現代重新流行起來,被稱之為“山寨”。我國的“山寨”最初來源于山寨手機,廣東一些作坊式的IT工廠以模仿知名手機品牌生產出山寨手機,并迅速蔓延到各類產品及社會領域,成為一種廣義的文化現象。
“山寨”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建立在草根創新精神上的山寨模式,代表性的為文化社會現象的“山寨”,比如山寨春晚、百家講壇,這一類“山寨”即使是創新也往往是一種被稱為“惡俗式的創新”,通過搞怪來吸引眼球獲得傳播。第二類“山寨”是基于模仿學習的模仿式創新及進而實現的突破式創新。比如,騰訊公司的即時通訊業務QQ“山寨”了美國的ICQ。但如今,騰迅QQ通過模仿創新加之自主研發,實現了突破式創新,推出了許多首創的網絡增值服務產品如開心農場等游戲產品、QQ群、微信等。這兩類的內在邏輯是,前者是娛樂式的邏輯,短視的、過把癮就結束;而后者具有成就動機,立意高遠。
其實,山寨產品并不是假冒偽劣的代名詞。它們根本定位目標不同。假冒品目標是“冒”,通過抄襲試圖達到“以假亂真”。而“山寨”的目標是“仿”,在設計等元素上仿照正品,或在品牌標識上仿照。山寨產品是具有自有品牌的,在附加功能上有自主創新,功能設計上甚至超越了原有正版商品。因此,山寨產品不等于假冒,需要在身份上將其轉正。
筆者以為,山寨產品的出現是中國轉型經濟路徑的必經階段,我們應以寬容的態度應對,扶持其實現突破式創新。究其原因,主要有企業、消費者、社會多重維度的因素驅動。
首先,一些成功企業的“山寨”之路為我們提供佐證,“山寨”是企業創新品牌的一條必經之路,由此,應對其持有寬容的態度,幫助其實現從模仿到創新的突破性跨越。回顧我國諸多成功企業,不乏通過“山寨”起家、最終塑造強勢品牌的例子。比如,被稱為大中華的大唐、中興、華為原來都是做“山寨”起步的,他們模仿為先、醞釀積累實力,經過多年突破創新,打造成知名自主品牌,如今其已成為全球通訊行業屈指可數的知名品牌。
其次,山寨產品滿足了消費者購買產品的諸多功能訴求。對消費者來說,若沒有出眾的產品,企業作再精彩的營銷戰術都只是鏡花水月,能贏得消費者的獨特產品就顯得異常重要。山寨產品不僅擁有品牌產品的基本功能,還整合添加了更多品牌產品無法具備的創新功能,獨具匠心的功能創新,喚起消費者的購買欲望,打開了潛在市場。“山寨”運用一種定制化模式滿足消費者功能需求,體現了對消費者需求的體恤。同時,山寨產品還滿足了消費者的心理需求,比如求廉心理、求實心理、求新心理、求異心理等。山寨產品低廉的價格、獨特的外觀及強勁的功能組合滿足消費者的求廉與求實心理,加之山寨代表的反權威、反主流的精神象征含義,又迎合了另一些追求獨特、新奇、我行我素的消費者的內心召喚,對他們而言“山寨”更多是凸顯一種多元化精神、一種草根文化、一種反對主流彰顯平民身份的態度。
總之,在遵守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山寨產品的存在是具有其合理性的,我們要扶持、引導它從模仿創新向突破式創新轉變,幫助其走上從“山寨”到自主品牌,進而向全球強勢品牌進發的崛起之路。這不僅是山寨產品的命運,更是中國產業升級的需要,是中國經濟發展實現的一條出路。
陳曦 (作者系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