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質量,生命之線怎么守?
【閱讀提示】
質量是保障房建設的“硬杠杠”,關乎老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一直受到廣泛關注。
各級政府對保障房質量高度重視,但近兩年,質量問題仍然不時出現,“瘦身鋼筋”、“樓脆脆”等時有耳聞。保障房建設的質量隱患在哪里?從體制機制到工地現場,如何確保消滅這些隱患?
問題:
成本漲工期緊
增加質量風險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姜偉新表示,2011年我國開工1000萬套保障房,有1/3主體結構基本完成,1/3進入樓層施工,1/3完成基礎施工,從督查的反饋看,保障房質量基本是令人滿意的。
政府重視、百姓關心、施工單位自律,保障房質量一直在陽光下接受人們的監督。但即便如此,要在5年時間建設3600萬套保障房,時間短、建設量巨大,資金和進度成為影響保障房質量的兩大因素。
“從我們2011年初開工起,原材料就不斷漲價,鋼筋、水泥都在漲。”在陜西省渭南市蒲城縣一個保障房項目上,施工單位負責人說,“以用的最多的磚頭為例,就從3毛6分錢一塊漲到4毛5分錢一塊,整體成本算下來,每平方米比我們投標時的預算已經高出100元了。”
建材價格有漲有跌,可以通過與建材企業大量采購,簽訂長期合同,或政府組織定點采購來壓低。但保障房建設的另一塊成本——建筑工人的人工成本,卻一直在上漲,而且只漲不跌。
據江蘇南京某項目施工企業負責人介紹,一名普通力工2010年工資約60元一天,2011年就漲到80元。如果是技術好的熟練木工,每天不給200元是請不來的。即便如此,由于大量項目同時開工,企業一直面臨用工難的情況。“現在已經是勞動力的賣方市場了。如果你給的工資稍微低一點,人家拿起行李就去別的工地干了。”這位負責人說,算下來,一年間人工成本上漲了50%左右。
成本上漲,意味著施工企業本來只有3%甚至更少的利潤,進一步被壓縮。如果企業成本控制不理想,就有可能出現虧損。事實上,據記者了解,各地都出現了保障房施工單位虧損的情況。
企業要避免虧損或多賺利潤,一種手段是通過優化管理,增強控制成本的能力,另一種手段就是偷工減料,進而嚴重影響工程質量。如廣西2011年曾查處的“瘦身鋼筋”問題,就是典型的偷工減料。“如果不重視成本上漲的問題,甚至把成本上漲的風險全部讓施工企業負擔,一定會出現偷工減料!”重慶市國土房管局有關負責人說。
另一方面,為了滿足低收入家庭盡早入住保障房的愿望,保障房建設工期普遍比較緊張,基本只有正常住宅建設的2/3左右,甚至更短。容易導致手續不完備、施工環節達不到要求的時間、在不適合施工的氣候條件下強行施工等。加上各省都對下屬市縣的保障房建設進度進行排名,進一步加大了工期的壓力,也增加了質量風險。
12 3 下一頁 1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