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激光近視矯正手術:“這個行業亂、太亂了”
利益巨大 設備陳舊 價格大戰 漠視風險 監管缺失
醫生正在為患者進行激光近視矯正手術。(圖片來源于互聯網)
日前,臺灣著名眼科醫生蔡瑞芳表示,已發現有患者在進行激光近視矯正手術(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術,LASIK)10多年后視力出現不明原因下降,本著對病患負責的態度,他今后將不再做該手術。蔡瑞芳是最早把LASIK引入臺灣的人,因此他的“封刀說”引發了一場社會各界對該手術安全性的大討論。科技日報記者就此采訪了幾位不同年齡和背景的眼科醫生,他們均表示,手術的風險的確存在,所有手術都有風險,包括感染、個體不耐受等現象肯定有,醫生需要做的是術前將這些可能出現的風險向患者充分交代;同時他們也強調,激光近視矯正手術雖然不像街頭廣告宣傳的那樣百分百安全,但其風險也沒有部分人渲染的那么大。相比之下,更值得關注的是,一些導致手術不安全的人為因素在業內廣泛存在。
巨大利益背后的行業亂象
“激光近視矯正手術的利益比任何別的眼科手術都大,我這樣說你就明白為什么有鋪天蓋地的近視眼手術的廣告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資深眼科醫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用了這樣的開場白。而他說的第二句話是:“這個行業亂、太亂了。”
在眼科醫院,沒有比激光近視矯正更賺錢的手術了,只要1分鐘,就可以輕松贏得上萬元的進賬。“我們一個上午可以做十幾臺這樣的手術,快得很。”這位醫生說,“對于很多醫院而言,設備就擺在那里了,這個錢你是賺還是不賺,幾乎是不需要思考的問題。”
以國內知名的愛爾眼科為例,據其2011年中期財務報告顯示,準分子手術當年上半年的營業收入達1.94億元,較2010年同期上漲62.78%,而這項業務的毛利率達到72.60%,是愛爾眼科所有業務中利潤率最高的項目。
與巨大利益同時出現的是監管的缺失。商業利益驅使下,虛假廣告泛濫,一部分不具備實力的醫院使用陳舊設備進行手術;一些醫院為低價吸引病源,重復使用一次性耗材,還有的承諾進口材料卻以國產品替代等,這些都大大影響手術效果,甚至出現致盲的醫療事故。
早在2006年,在天津市眼科醫院主辦的全國屈光手術高峰論壇上,國內該領域的16位頂尖權威專家就聯名上書衛生部,就準分子激光治療近視存在的虛假廣告、設備陳舊、價格大戰等問題進行詳細闡述,呼吁盡快出臺相關規范,遏制日益泛濫的商業行為,維護患者利益,保護這一高精尖技術在我國持續健康發展。但是,這一請求并沒能得到有效的回應和處理。
“據我所知,現在有一個針對醫生的資質考試。我們需要去參加一個短時間的培訓,進行考試,而后才有資格進行準分子激光手術,但這是針對個人的考核,而且很容易通過,至少暫時我還沒有聽說有哪個同事通不過。”前面提到的那位眼科醫生說。
對于這些行業亂象,該醫生表示“一時間整治起來不容易,太多利益在這里頭。但是本著為行業的健康發展和對患者負責的態度,有關監管單位不應該再選擇無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