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2年兩會看中國未來走向
“我們還有沒有機遇”,“還有多大機遇?”——面對復雜嚴峻的形勢,兩會內外,“中國機遇”成為人們關注、討論和思考的話題。
“從發展的要素看,中國潛力巨大。只要發揮出來,足以支持我國經濟20年快速增長。”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基于對經濟增長潛力的定量分析,拿出一份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力賬本”——
支撐中國發展的內需潛力巨大。單從城鎮化來看,根據國際經驗,城鎮化率通常達到70%才穩定下來,而中國的城鎮化率剛剛超過50%。中國城鎮化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就增加1000萬城市人口;而每增加一名城市人口,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至少需要10萬元。這還不算變成城鎮人口的消費升級。
中國有110多萬億元銀行業總資產,有3.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有巨額的民間資本。“錢袋子”很充盈。
中國申請專利數量以每年20%到30%的速度增長,到2015年申請的國際專利數量可能趕上或超過美國,蘊含著自主創新的巨大技術潛力。
中國農業勞動力還有2.8億。發達國家1個勞動力可以耕種幾百上千畝,如果我們平均1個勞動力耕種6.4畝,18億畝耕地幾千萬農業勞動力就夠了,至少還能轉移2億勞動力。
土地還有巨大潛力。全國城鄉建設用地22萬平方公里,鎮村占15萬平方公里,相當于2.3億畝土地。根據村莊整治經驗,整治后可節約出50%的土地。
“中國經濟發展潛力不可估量。”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對鄭新立的看法深表認同。
“關鍵是要通過調整和改革,向潛力要機遇,把它變成實實在在的發展支撐。”鄭新立說。
而在全國人大代表、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眼里,國際金融危機引發的調整和變革蘊含著新的機遇。
受全球金融危機波及,各國房地產和基礎設施建設陷入停滯,對工程機械的需求急劇減少,一向“日子很好過”的三一重工壓力陡增。
“但挑戰同時也是機遇。”向文波說,金融危機導致市場低迷,也使各種生產要素價格降低,這對于在海外進行收購并購是一個有利時機。
就在兩會開幕前不久,三一重工終于實現了“吃掉大象”的夢想:聯合中信產業基金,成功收購世界混凝土機械第一品牌“大象”——德國普茨邁斯特公司100%股權。
“回報率非常高。這樣的機會可遇不可求,我們一直在準備機會到來的這一天。” 向文波說,“關鍵是機會來了你要看得到、抓得住。”
環顧世界,國際金融危機正在催生世界范圍產業新發展、科技創新新突破。“在這場新的賽跑中,我們有可能和發達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這是歷史提供的難得機遇。”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保集團總裁吳焰認為。
“天予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
歷史發展證明,抓住機遇,就能爭取主動,贏得發展;喪失機遇,就會陷于被動和落后。失去的將不僅僅是時間和財富,也可能是國家的強盛和民族的尊嚴。
“在當代中國,穩定和諧是最大的機遇。”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教授胡鞍鋼認為,穩定的政治社會環境,不僅能創造巨大的機遇預期,也是實現一切機遇的基礎。反之,社會大局不穩,已經抓住的機遇也會失去。
“經濟上不能大起大落;政治上不折騰;社會上不折騰;生態上不折騰;國際上不折騰別人,別人折騰我們要理性回應。”胡鞍鋼說,“面對紛繁復雜的內外部環境,守住這五個底線,中華民族就一定能夠創造偉大復興的戰略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