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2年兩會看中國未來走向
一條道路更加清晰——用科學發展破解“發展瓶頸”,避免“發展陷阱”,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0.5個百分點!這個看似不起眼的數字,兩會期間吸引了海內外關注的目光。
政府工作報告將中國經濟增速預期目標定為7.5%,這是8年來首次低于8%。
“政府工作報告的一個最大亮點是GDP目標調低,更加關注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率,這符合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全國政協委員、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主席丁仲篪認為。
站在更寬廣的歷史背景下審視,GDP增速只降半個百分點,絕非無關緊要,在發展的坐標上,這是一個信號,意味著中國走更加科學的發展道路。
經過30多年來年均增速接近兩位數的經濟增長,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就,但發展的瓶頸制約也逐漸加劇:國內外新的形勢,決定著原有的過于依賴出口、過于依賴資源能源消耗、過于依賴要素投入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已經難以為繼,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矛盾日益凸顯。
世界經濟發展史還表明,在人均GDP3000美元附近,快速發展中積聚的矛盾集中爆發,很多發展中國家在這一階段由于經濟發展的自身矛盾難以克服,發展戰略失誤或受外部沖擊,經濟增長回落或長期停滯,跌入所謂“中等收入陷阱”,難以自拔。
如何破解發展瓶頸?如何避免跌入發展陷阱?道路只有一條——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實現科學發展。
在厲以寧委員看來,科學發展觀與傳統發展觀有四大區別:傳統發展觀重物輕人,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傳統發展觀重生產輕生活,科學發展觀生產是為了人,人不是為了生產,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傳統發展觀只重視GDP、GDP至上,科學發展觀認為GDP是重要的,但絕不唯GDP是從,總量固然重要,結構更重要,增長是有質量的;傳統發展觀不重視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重視社會的可持續性,走的是綠色、低碳的經濟發展之路。
在59歲的農村婦女辛喜玉眼里,科學發展就是她正在做的“清潔養殖、清潔種植、減農藥、減化肥”。
已經當了兩屆全國人大代表的她,來自湖北丹江口市丹趙路辦事處茅臘坪村三組。為建設南水北調庫區,當地老百姓忍痛放棄了不少好田好地。庫區既要發展,還得保持環境,不污染水質,怎么辦?反復謀劃之下,辛喜玉承包了幾百畝荒山種核桃樹,在林間養土雞。雞糞進沼氣池,不污染地面;沼氣做飯,沼渣肥地;沼液用于給核桃樹打蟲子。
“化肥農藥都不用,去年光這一項就省了6萬塊錢。”辛喜玉說,她正在推廣這種生態農業模式,既為保證一湖清水進北京做貢獻,又讓大家都能富起來。
一位農民的生態實踐,折射出國家推動發展轉型的現實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