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些美好的設想從一開始就有了異化的苗頭。
王秉洛告訴記者,當時剛好是改革開放之初,旅游部門希望利用風景名勝區賺取外匯,但當時國內各方面的條件都還不能適應國際旅游的需要,于是不少風景名勝區都出現了遷就外商、亂搞建設、破壞資源的情況。有些風景名勝區還將珍貴資源過度進行商業性包裝,作為商品進行推銷。
由于當時國家還沒有足夠的資金對風景名勝區進行投入,為了迎合國際游客而進行的不當建設愈演愈烈。
在江西廬山、南京紫金山、北京香山等風景名勝區,都曾出現違規建設的大量豪宅。這些風景名勝區的原住民被要求下山,但別墅等豪宅卻在此之后上山。
1983年~1984年,中央和國務院辦公廳連續發文,要求制止風景名勝區的亂建設問題。
2006年,謝凝高呼吁,風景名勝區內已普遍超載,投資越大破壞越大,很多風景名勝區已經“屋滿為患”,應整治對風景名勝區的破壞性開發。
謝凝高舉出不少例子,比如泰山岱頂月觀峰索道站破壞地形與植被,誤導自古登泰山的傳統,泰山幾十處采石場,破壞地形和生態的原真性,城市化的岱頂,改變了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黃山北海景區城市化破壞了核心景區的原生環境,黃山索道和五里橋水庫51米的高壩破壞了原生地形、生態和景觀環境;武陵源、張家界觀光電梯和鑼鼓塔的城市化破壞了核心區原生景觀……
用于維護景區的資金少得可憐
其實,也正是賺取外匯的需要,引發了風景名勝區的門票漲價。
王秉洛告訴記者,當年旅游部門希望利用風景名勝區吸引外國游客來旅游,但對國內游客,卻是不鼓勵、不提倡的態度。
上世紀80年代初,全國大多數風景名勝區的門票價格只有兩毛錢左右,但對國外游客,卻醞釀提價。
“當時旅游部門有一個設想,對一些服務條件稍好的風景名勝區采取兩種票價,對外國游客提供導游、資料、好的衛生服務,收取高票價,對國內游客則是低票價、低服務。”王秉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