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正值巴基斯坦安全部隊在該國西北邊境省份清剿塔利班之時,巴總統扎爾達里出訪英法等國,以游說各國支持巴政府的反恐行動并向巴方提供反恐援助。目前,英國和法國已承諾向巴基斯坦分別提供1200萬英鎊和1200萬歐元的緊急人道主義援助。
***“打擊塔利班是世界的問題”
不過,這些援助對于解決巴國內的難民問題而言仍然是“杯水車薪”。扎爾達里在接受英國媒體采訪時表示:“我們至少需要10億美元的援助,目前還遠遠不夠,打擊塔利班不僅僅是巴基斯坦的問題,更是世界的問題。”
英國《泰晤士報》5月17日刊登了對扎爾達里的專訪。采訪中,扎爾達里表示:“其實10億美元也不足以幫助這些因戰爭而成為難民的百姓。他們失去了房子、土地以及賴以為生的謀生工具。如果想贏得這些百姓的信任,政府必須幫助他們過上平穩的生活,否則打擊塔利班武裝會變得異常困難。”
據悉,巴安全部隊已于5月初開始對斯瓦特地區發起軍事行動,全面打擊塔利班武裝,塔利班領導人法茲盧拉成為巴安全部隊主要清剿的目標。但與此同時,清剿行動造成大量平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巴境內出現嚴重的人道主義救援危機并急需大量資金解困。
在巴境內被稱為“西北邊境省”(NWFP)的廣闊區域,塔利班滲透進了相當的勢力。其中,斯瓦特山谷成為塔利班最堅固的據點,活躍著大約4000到5000名武裝分子。從2007年開始,塔利班實際上就控制了該地區,把這個地方變成了不受政府管轄的“國中之國”,實行塔利班化的統治。
***“塔利班成員的薪水是當地警察的5倍”
“在結束軍事行動后,大約1.5萬名警力需要被派遣到斯瓦特山谷地區以穩定局勢,目前該地僅有1500名警察。要招募到如此多的警察并不是件容易事,當地警察的平均月薪是50美元,而塔利班付給其作戰分子的薪水卻是警察的5倍,”扎爾達里在采訪中說道,“我們必須保證警察的薪水和生命安全。我們需要世界的幫助,不僅僅是金錢,也需要技術設備的援助。”
其實,在打擊塔利班方面,巴基斯坦過去從未真正大動干戈。今年2月初,巴政府還與塔利班在斯瓦特山谷進行恢復和平談判,承諾在斯瓦特實行伊斯蘭法律。作為回報,塔利班承諾放下武裝。
但如此做法令美國大為惱火。4月22日,美國國務卿希拉里以罕見措辭批評巴政府,指責巴領導人一味忍讓塔利班,造成該國局勢動蕩,巴基斯坦的核武庫安全充滿著危險,這對美國安全和世界和平都構成“致命威脅”。
美國國防部長蓋茨甚至警告說,如果巴基斯坦不加強打擊日益崛起的塔利班,就會影響美巴兩國關系。在美國的干預之下,巴政府開始向塔利班宣戰,原本達成的和平協議徹底破產。
***“巴基斯坦不會因此分裂”
在美國頻頻施加壓力之下,巴基斯坦逐步加大了對斯瓦特山谷進攻的力度。5月10日,在美國訪問的扎爾達里表示,巴安全部隊將在反恐行動中取得完全勝利,將全部消滅盤踞在斯瓦特山谷的塔利班,使西北邊境恢復正常秩序。這也是巴政府對塔利班所發出的最強音。
5月12日,巴陸軍部隊已經對當地塔利班進行了8次致命性打擊;政府軍開始投入大批空降部隊進入斯瓦特地區,還準備逐房逐屋地搜尋塔利班分子,這是近年來巴軍方最大規模的反恐軍事行動。
與美國強調軍事打擊的論調不同,相當多的巴基斯坦民眾認為,發展經濟才是巴基斯坦的當務之急。而對于塔利班,他們的感情復雜。在對巴基斯坦民眾的民意調查中,不少人強烈贊同2月份政府和塔利班在斯瓦特達成的和平協議。74%的受訪者相信,協議會給斯瓦特地區帶來真正的和平。從目前看,這場進攻斯瓦特山谷的戰斗,在巴國內引起巨大爭議,反對對塔利班動武的人很多,一定程度上牽制了巴方的軍事打擊行動。
也有評論擔心,對塔利班的清剿行動將導致巴基斯坦國內進一步出現“分裂”。對此,扎爾達里說:“巴基斯坦不會因此分裂。從建國的那一刻開始,就有人認為這個國家存在不會超過30年,但事實向他們說明了一切。盡管一路走來非常艱辛,但是我們的確做到了,我仍然將帶領我的國家繼續前進。”
*** 美國援助相當有限
在巴安全部隊全面打擊塔利班的同時,美國也逐步擴大了對巴基斯坦的軍援與其他援助。5月6日,奧巴馬在華盛頓同扎爾達里、卡爾扎伊會談時承諾,美國將在軍事、外交以及經濟方面為阿巴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但有媒體評論認為,盡管奧巴馬承諾逐步增加對阿巴的援助,但這場已經進行了8年的戰爭,已經無法像當初伊拉克戰爭那樣持續高投入。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之下,美國財政赤字屢創新高。因此,奧巴馬的援助承諾似乎很難具有持續性。
從目前看,僅靠幾億美元的追加援助,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巴西北邊境省的“塔利班化”,也無法解決阿巴邊境的社會問題。這次軍事打擊已經造成近百萬的難民潮。現階段,至少83萬名平民逃離家園。這一地區先前的戰斗已經使大約50萬人淪為難民。這些都是需要金錢援助來解決,否則很可能引發民眾的不滿、甚至引起武裝襲擊活動的反彈。
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安東尼奧·奧利韋拉·古特雷斯16日視察一處難民安置點。他表示,巴基斯坦“正經歷艱難時期”,只有依靠國際社會大力援助,才能避免一場人道主義悲劇。
(環球在線:方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