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1962年的中印之戰盡管已經過去了40余年,但至今仍成為很多中國人看待中印關系的坐標。近些年雙方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又引發了“龍象之爭”的熱議。在弗里德曼的《地球是平的中》,中國讀者深切感受到了印度對于全球化的參與原來如此超乎想象。從軍事沖突到經濟競爭,中印關系真是按照這個脈絡發展的么?未來的中印關系會如何?中印之間是否會因為邊界問題再次走火?“龍象之爭”是想象還是現實?針對這些問題,中國日報網站記者就此采訪了印度新德里尼赫魯大學中國問題專家謝鋼(Srikanth
kondapalli)。
·邊界問題的消極影響得到控制
記者:談到中印關系,始終繞不開的一個話題就是中印雙方的邊界問題。目前,除了南亞地區的部分邊境線外,中國已經解決了和其他地區鄰國的陸上邊界問題。中印雙方領導人也都表現出了解決領土爭端的誠意,您是怎么看待領土爭端這一歷史遺留問題的?
謝鋼:你說得很對,邊界問題的確是印中雙邊關系中的一個重要議題,它也對兩國關系的全面正;斐闪艘欢ǖ淖璧K。有句古語說得好:“密籬笆造就好鄰居”。目前中印就是缺乏這么一個“籬笆”。從總體上說,邊界問題并沒有給兩國之間制造太大的麻煩,但是卻造成了兩國關系無法實現完全現代化。
1947年和1949年,印度和中國都實現了獨立,開始建立現代國家。從國際法的角度來說,現代國家必須具有明確的邊境線,這是正常行使主權的前提條件之一。鑒于印度和中國至今仍然沒有一個邊界問題的解決方案,所以說兩國關系仍然沒有實現全面正;
從現實來說,中印兩國的外交關系在1950年就實現了正;。1962年中印兩國爆發了邊境戰爭,直到1976年,包括外交在內的兩國關系正常化始終處于僵局。從1976年開始,印中外交關系正常化得以恢復,但由于邊界問題依然存在,因此兩國的關系仍然沒有實現完全的正;
從1981年開始,印中就邊界問題展開了對話。在1981年到1987年之間,雙方共進行了8輪磋商。在1988年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訪華之后,兩國聯合工作小組會談機制開始運轉,與會官員級別也上升到了部級。從1988年到2005年,聯合工作小組進行了15輪磋商。2003年印度總理瓦杰帕伊訪華之后,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談判機制開始確立,隨后進行了10輪磋商。在上述的各種會談機制中,中印雙方都相對地澄清了自己對邊界問題的理解。目前,中印已經就中段邊界爭議區取得了共識,并正在對東段和西段邊界爭議區展開討論。
中國在和其他國家解決邊界問題的時候,提出了一系列解決原則,比如說互讓互諒互惠等,并得到了雙方的認可。而在中印邊界問題磋商中,中國的解決原則和印度的立場存在差異。中國提出“互讓互諒”,而印度方面的原則是“公平合理、相互能夠接受”。雙方之間的差距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