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俄戰略博弈
自從蘇聯解體之后,虛弱的俄羅斯早已失去了和美國抗衡的大國氣焰,在很多問題上甚至還要遷就美國,依靠美國,就像普京總統所說,俄美有著在相互考慮對方利益和開展建設性對話的基礎上,發展長期伙伴關系的客觀需要。然而,最近隨著俄羅斯經濟的復蘇,它在國際舞臺越來越有主見,其恢復大國地位的雄心逐漸顯現出來。
“俄羅斯近幾年來經濟形勢好轉,多是拜世界石油市場的紅火所賜。其內部的市場機制并沒有完全恢復,生產效益也不夠好。但是石油的緊俏卻幫了俄羅斯,讓它能在世界范圍內開始建立自己的能源網,”目前兼任上海美國研究中心(Shanghai
Institute of American Studies)的高級研究員及中國復旦大學客座學者的于濱說。
通過能源合作,俄羅斯首先拉起了中國的手。再加上中俄與中亞國家建立的“上海合作組織”的多邊機制,以及遠東的日益頻繁的貿易往來,人們的一種感知是,俄羅斯在遠離美國的時候開始走向東方。
“我可以說出兩個歡迎切尼對俄講話的人,那就是伊朗和中國的領導人。他們會期待美國此舉進一步將俄羅斯推向中、伊身邊,”洛贊斯蓋說。
美國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 高級研究員亞里爾·科恩(Ariel
Cohen)告訴《華盛頓觀察》:“從戰略層次上講,美國對中俄的走近感到緊張,尤其是‘上海合作組織’等于是把美國排除在東北亞和中亞的安全機制之外了。”
“很多人有這樣的感覺:中俄在走近,在逐漸改變東北亞大國實力平衡,但這種感知可能并不準確,”赫斯伯靈提醒說,“我承認中俄兩國的關系越來越好,但是,我個人的感覺是,普京明白中俄友好非常重要,他也會繼續努力發展這一關系。但同時普京明白,俄羅斯最主要的利益還是在歐洲和美國,因為在那里它能得到它最需要的高科技。”赫斯伯靈說,“莫斯科是實際的。他們需要中國這個未定的原油大買家,但同時,中國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也使克里姆林宮在處理對華關系時有了憑借。或許在中俄雙邊關系中這種主動與被動的差別很小,但是俄羅斯仍然占有多一點的優勢。”
于濱看到,“中俄在石油合作上屢有摩擦,友好的雙邊關系中也不乏矛盾。俄羅斯幾乎已經明確表示,兩國關系如今是利益第一、友誼第二。”
在能源合作上,中俄架設跨國石油管道的計劃屢生波瀾,被一拖再拖,俄方希望借著能源優勢換取競標中國核電站項目時的更多優惠。而中方明白,美國和歐洲國家的技術并不比俄羅斯差,權衡左右,也不愿對俄羅斯承諾太多。
“中俄間在能源合作上有不少討價還價之處,更何況這東北亞的兩大鄰國有很長的邊界,外交隔閡時有發生,雙邊關系并沒有西方想象得那么親密。中俄誰都不情愿聯手對抗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于濱說。(來源:《華盛頓觀察》周刊
2006年第17期,5/10/2006 編輯: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