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在上世紀的冷戰背景下,美國和蘇聯展開了以月球探測為中心的太空競賽,掀起了第一輪月球探測高潮。然而,天文數字的投資并未能獲得實際利益,月球探測在1976年蘇聯發射“月球24號”后陷入近20年的低迷狀態。
1994年和1998年,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先后發射了“克萊門汀”號和“月球勘探者”號探測器,它們發現在月球兩極的盆地底部可能蘊涵有固態水,這意味著人類在月球上生存的基本條件已經具備。由此,月球的境遇發生了逆轉,世界航天大國準備投身到新一輪探月熱潮中去。
2004年伊始,重返月球成為太空探索的最強音,去月球跑馬圈地,開發寶貴的月球資源被列入各國的太空計劃中,甚至民間也掀起了“廣寒宮”探險熱。今天的月球不再是超級大國間不見刀槍的逐鹿沙場,而是與人類未來息息相關的真正“夜空之王”和探索外太空的跳板。
美國:雄心勃勃的計劃
2004年1月14日,美國總統布什提出了一項“不知道將在哪里結束”的雄心勃勃的“新太空計劃”,其中提出要在2020年之前重返月球并建立永久基地,為下一步將人送上火星做準備。2006年12月,NASA公布了“全球探索戰略”和“月球基地計劃”的初步構想。對美國來說,重返月球不單單事關國家榮譽,更是對月球未來探測研究權和潛在自然資源的爭奪。
時間表:
·2008年起:發射無人月球探測器
2008年10月,NASA計劃用同一枚運載火箭同時發射兩顆月球探測衛星——“月球勘察軌道飛行器”和“月球環形山觀測與感知衛星”,它們將前往月球的兩極尋找水冰存在的證據及建立人類基地的合適地點。2010年,NASA將派遣類似“火星漫步者”的機器人,在初步選定的位置著陸,進行實地勘測。2016年之前,還將有多個無人駕駛月球探測飛船連續升空,其目的都是為宇航員重返月球打基礎。
·2018年-2020年:載人登月
為了重返月球,NASA將研制“戰神”(Ares)系列新型運載火箭和名為“獵戶”(Orion)的載人探索飛船(CEV)。NASA將在2010年淘汰現有的載人航天飛機,并在2014年進行“獵戶”飛船的首次載人試飛。如果一切進展順利,“獵戶”將在2018年,最遲在2020年將宇航員送上月球。與只能執行任務數小時到數天的“阿波羅”號宇宙飛船相比,“獵戶”的任務期長達6個月,這對于在月球上建立一個可持續的人類基地至關重要。
·2024年:建成國際月球基地
重返月球將揭開月球基地建設的序幕,NASA計劃每年運送兩批宇航員登上月球,每次4人,他們將在月球表面停留7天,建立電力供應系統、月球車裝配車間和宇航員生活區。這個國際性基地將建在月球極地,預計2024年左右完工。它可以讓宇航員每次在月球停留最長6個月時間,并作為2030年后將宇航員送上火星的“前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