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我們選民提出,在美國政治中,游說和游說者到底是什么關系,能不能詳細的解釋一下?
季麗安:游說這個詞的意思是指,從事某一活動的某一利益集團,比如企業界,環保界,或對某一問題關心的群體,他們會通過與國會代表進行交談,來勸說他們的國會代表支持或反對他們所關心的議案。
這個詞匯來自19世紀,當時這些不同利益群體的代表,會在華盛頓那些老飯店的大堂里,抓住他們國會代表的胳膊,對他們進行游說或者宣傳工作,我想這個可能是這個詞的來源。
游說者從事游說行為是受美國憲法保護的。美國民眾有權利向美國政府表達訴求。游說問題之所以爭議變大,是因為這個問題涉及到競選捐款問題。
主持人:我們很多網民認為,此次美國大選共和黨勝算要小一些,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史雯珊:我認為,在兩黨的最終參選的候選人還沒有確定的情況下,這個問題還是很難判斷的。但是從1992年和2000年的情況看,這兩年的經濟狀況,過去兩輪政府的印象給人是美國選民認為,美國共和黨八年,這個黨的政府,我們已經受夠了,應該換一個新人了。所以這可能是給大家目前印象是共和黨處于劣勢。
季麗安:我想此次美國總統競選中一個有意思的特點是,民意測驗顯示大家求變心切。雖然通常是在野黨追求變革,但此次共和黨的候選人也強調自己是推動變革的人。無論是約翰·麥凱恩還是米特·羅姆尼先生。例如,米特·羅姆尼州長說,他從來沒有在華盛頓擔任過公職,更有能力推動國家向變革的方向發展。
因此這次即使是執政黨的候選人,也強調自己是推動變化的人。
主持人:這個網民提問的問題是,好象民主黨對年輕人、大學生特別有吸引力,事實是這樣的嗎?如果是這樣原因何在?
史雯珊:我想對這個問題也很難以概括。以我本人為例。我上大學期間是里根總統執政。當時很多大學生是年輕的共和黨人。季麗安女士剛才也提到了,總的來說,民主黨對青年人的影響力大一些。
這也可能跟大學生往往是理想主義情緒比較強烈的群體有關。總的來說,民主黨的黨章是強調要做好社會福利的保障,實現社會穩定,照顧弱勢群體;而共和黨的主張是如果企業發展好了,經濟就發展好了,經濟發展好了,社會群體就受益了。共和黨往往不主張直接對弱勢群體提供福利照顧。
季麗安:在我年輕的時候,民主黨在大學生和青年群體中的影響是比較大的。在后來一段時間,共和黨又開始積極行動起來。在大學里面積極擴大自己的影響。我想這也是針對此前一段時間,民主黨的思想和政策處于主流地位的一種反映。共和黨認為,要奪回自己在學生群體中的影響力。
所以說,這也取決于某一時期當時的青年人關心什么樣的問題,也取決于是否有這樣的候選人能夠真正對青年群體產生強大的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