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狂潮
在積累了大量人才資源后,海南開始尋求經濟騰飛的機遇。
海南建省之初,為鼓勵開發(fā),地價低廉。隨后,因為優(yōu)越的自然環(huán)境,海南很快便成為國內外房地產商首選的風水寶地。1991年,房地產大潮席卷而來,全國5000多家房地產公司云集海南,約占全國房地產公司的15%。
海南人李蘭對這席卷而來的“地產熱”感到眩暈。她說,那時的海口主要街道,天天仿若過節(jié)。道路兩旁的椰樹上,掛滿了五顏六色的橫幅。橫幅上寫著各式各樣的樓盤名稱和房間。廣告小姐身披彩帶,乘著大大小小裝扮花哨的廣告車招搖過市。廣播、電視和報紙上充斥著大量房地產廣告。
在熱潮席卷下,海口和三亞等熱點城市的房價一路攀升,從最初的數(shù)百元升至令人瞠目的數(shù)千元乃至上萬元。李蘭回憶,1992年,房地產最熱時,??谝惶帉懽謽情_出了每平方米一萬多港幣的天價。
彼時,海南民謠稱“大老板建大樓,小老板蓋小樓,沒錢的炒樓花”。眾多炒地者開始了擊鼓傳花的游戲,一處尚未興建的樓盤,轉手數(shù)十次,即變成了天價地產。
在炒地者的手中,流傳著一種“紅線圖”。所謂的“紅線圖”,即土地部門簽發(fā)的關于獲批土地的范圍和位置的草圖。就是這種簡陋的圖紙,卻在炒地者手中成為空中樓閣的憑證。
當遇到買家,炒地者便拿出皺巴巴的復印的“紅線圖”,即便上面看不清方位、面積和地貌概況,但雙方已可以商談。買家說好價格后,便會復印下“紅線圖”,然后搖身一變也成為炒地者,尋找下一個獵物。
一張“紅線圖”,可以串起十幾個買家。最終,鏈條終端的買家將天價資金交付銀行的公共戶頭,真正的買賣雙方才能見面,中間的炒房者則在收取中介費后四散離開。
當年的海南,演繹了無數(shù)傳奇故事。然而這出荒誕劇終于在1994年戛然而止。
彼時,海南被圈占而長期閑置荒蕪的建設用地達2.38萬公頃;455萬平方米的空置商品房長期無人問津;工、農、中、建四家商業(yè)銀行被占壓在荒地、空房和爛尾樓上的資金達430多億元。人口700余萬的海南,所積壓房地產竟占全國的1/10。
1994年,中央實施宏觀調控,銀根緊縮,海南被抽走絕大部分投資房地產業(yè)的銀行貸款。一夜之間,數(shù)百億元被凍結。
幾乎同時,大量房地產公司倒閉或者撤出,留給海南的是眾多的爛尾樓。隨著樓市崩潰,連鎖反應開始發(fā)生,大量項目因缺乏資金下馬,更多企業(yè)退出海南。
此前在1992年,郭凱已經離開了哈藥集團,下海經商。1994年時,雖然主營的是進出口貿易,但她仍感受到經濟大環(huán)境的寒冷。因為多家公司倒閉,郭凱一度為三角債頭疼不已。
海南的爛尾樓一度存在了很長時間。直到本世紀初,海南省處置積壓房地產工作小組才逐步開始爛尾樓的處理工作。
截至2007年底,海南的閑置建設用地絕大部分被收回或盤活,占閑置總量的98.13%。
旅游勝島
樓市狂潮后,海南陷入了“三年低迷”。自1995年開始,連續(xù)三年,海南的經濟增長率都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海南開始在反思中,摸索著前進的道路。
1998年,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镕基視察海南。他提出,只要真正抓好熱帶農業(yè)和旅游業(yè),海南就可富甲天下。
此后,海南省提出了建設生態(tài)省的目標,生態(tài)旅游和熱帶農業(yè)成為重要產業(yè)支柱。
2000年,央視到三亞拍攝新世紀的第一縷陽光。橘紅色的太陽跳躍出海面那一瞬,一名小男孩拉著小女孩,踏著銀色的沙灘走到海邊。眾多國人在21世紀第一個清晨,聽到了海南的名字,帶著熟悉和久違的味道。
此后,隨著兩個黃金周的火爆,海南的旅游市場迅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游人,選擇游覽天涯海角,去觸摸椰風,品嘗海韻。
三亞亞龍灣的名氣越來越大,被譽為亞洲第一灣。李蘭說,上世紀90年代初時,她曾去亞龍灣游玩。當時的亞龍灣海灘上仍林立著大量仙人掌,“兩個看門小伙子腿一橫就算是入場口,花5角錢就可以進去”。而今的亞龍灣讓李蘭感慨不已,碧海銀沙配上高檔的公寓酒店,一切宛如天堂。
“闖海人”郭凱也是在新世紀時與旅游結緣。2000年,她和丈夫前往博鰲籌辦商業(yè)會議時,被博鰲邊的萬泉河美景深深吸引。
那是2000年秋天,郭凱泛舟河上,兩岸徐徐展開的是水墨般的山水和黎族古樸的村舍。在和丈夫商議后,出身進出口貿易的郭凱投身了旅游這個陌生的行業(yè)。
郭凱前期購置了近百條橡皮筏,幾年內陸續(xù)投入數(shù)千萬元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率先打造出“萬泉河漂流”的品牌。這一品牌很快得到游人青睞,萬泉河成為海南著名的旅游項目之一。
2001年2月27日,萬泉河邊的博鰲小城也變得天下聞名。當日,博鰲亞洲論壇成立大會舉行。博鰲亞洲論壇成為首個永久定址在中國的國際會議組織。
兩年后的1月7日,建設多年的粵海鐵路通車,加上于1999年通航的美蘭國際機場,海南與世界的溝通越來越緊密。更多的游客涌向海南,并把海島的美麗分享給世界。
陽光海南
2008年,海南建省20周年。
4月26日,一如20年前,《海南日報》再次出版號外。
在海口市人民公園東湖畔的三角地內,當年的“招聘墻”早已不見蹤影。每逢黃昏,總有“闖海人”攜子女踱步于此。
海口城區(qū)較20年前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市新區(qū)的濱海大道兩側,新式樓宇林立,玻璃窗上閃耀著大海的光芒。城區(qū)內的小白樓早不復當年的顯赫,破舊的小樓掩映在高樓的影子里,墻體上帶著風雨的痕跡。
新港碼頭前的那兩棵椰樹最后還是被砍掉了,那里拓展了一條更寬的大路,新的椰樹已被種下。雖然樹沒了,當年那些“闖海人”,卻已真正地在海南扎下了根。
李蘭已離開當年就職的國企,投身于一家私企,高額的薪酬讓她購買了一套160余平方米的新房。
“闖海人”郭凱則在旅游業(yè)外找到新的精神家園。她發(fā)掘出黎族的傳統(tǒng)黎錦手工藝術,黎錦也成為海南旅游時最熱門的紀念品。因為開放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央電視臺采訪她并將她命名為“天涯織女”。
成名后的郭凱說,“闖海人”要對海南做更多的文化貢獻。
20年的時光轉瞬而逝。窗外的海口,椰樹搖搖,陽光滿城。
記者王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