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
“高帥富”
粵東
“臭笠弟”
■一個作坊經濟體如何通過行業組織聚合工業力量?
■一輪高級別的市場資本運作為何誕生于粵東小城?
■一場高層次的中德合作緣何落戶廣東欠發達地區?
揭陽金屬企業糾結求生的故事是當前廣東傳統產業的寫照:飽經折磨、艱難求索。但現在,揭陽的一群“土老板”卻試圖開創出一條“高級”的“國際范兒”路徑。
“一個揭陽產的指甲鉗只能賣2元人民幣,但同樣是指甲鉗,德國產的就能賣到20歐元……”這是最近揭陽市政府部門里最熱門的一個故事,這座金屬生產始于明朝的粵東小城,終于想明白了400年的傳統該如何實現史無前例的革新。
2月末,省長朱小丹親臨揭陽,與德國社會民主黨前主席、RSBK魯道夫·沙爾平戰略咨詢交流有限責任公司總裁魯道夫·沙爾平達成共識,在揭陽市共建中德金屬生態城。當地認為,這將使得揭陽金屬制品邁出從2元到20歐元“升級”的重要一步。
抹掉這約100倍價差,任務并不簡單。揭陽的金屬產業在經歷了長期的痛苦和糾結后,終于探出雛形。這背后,凝結的是粵東西北欠發達地區如何實現超常規發展的全新思路。在省委書記胡春華提出的“粵東西北地區要在加快發展中調整經濟結構”的要求下,記者發現,揭陽市借助廣東發達的市場經濟孕育更高級別市場運作方式,以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為發力點,正胎動著獨特的粵東西北欠發達地區超常規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