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獨家專訪魯道夫·沙爾平:
身居僻遠處的粵東“臭笠弟”為何能成功牽手大陸另一端的德國“高帥富”?揭陽一方的奮力追求絕對只是硬幣的一面,德國的情意相投才能成就這段奇緣。
南方日報:合作之前是否聽說過揭陽?
魯道夫·沙爾平:在這之前我知道廣東,知道這里是中國最富裕的地區,但揭陽是什么完全沒有概念。北京的官員很熱情地介紹說這里有一幫很有激情和想法的人想同德國合作,讓我一定要來看看,于是就過來了。
南方日報:是什么使你想要開展這段合作?
魯道夫·沙爾平:首先,揭陽是一個擁有悠久金屬生產歷史的地方,積累了龐大的金屬產業,但現在產業發展遇到了瓶頸,需要轉型,這與德國的優勢產業非常匹配。其次,從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來看,揭陽的項目也是一個非常好的項目,通過這個項目,我們可以幫助中國提高生產附加值,促進生態環境建設,會為中國產業的現代化作出一個良好的示范。再次,目前歐洲經濟不太景氣,德國的企業也希望開拓對外合作的機會。還有,與行業協會合作特別有意義。最后,這里的人們打動了我。
南方日報:許多國家與中國的合作都落地在蘇州、天津這樣的發達城市。揭陽屬于廣東的欠發達地區,在合作上你們沒有擔憂?
魯道夫·沙爾平:一點兒也不。在揭陽的背后,我看到的是廣東,廣東的發展基礎完全可以支持這樣的合作,同時,廣東也需要這樣的合作。
南方日報:合作重點將在哪些領域?
魯道夫·沙爾平:具體合作計劃需要不斷磋商,目前一是技術,將德國的先進技術引進到揭陽來;二是職業技術教育,我們希望將德國的“雙元制”引到這里,為金屬產業培養優秀的工人。
南方日報:在你看來,揭陽要想通過中德合作金屬生態城,實現金屬產業轉型成功的關鍵是什么?
魯道夫·沙爾平: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技術、創新、教育等方方面面的配合。德國的經驗表明,經濟建設單方面依靠政府或企業都不可行,但雙方的定位一定要分清。現在揭陽的做法很好,這件事由行業協會主導和執行,政府在戰略層面上做引導,這是一個非常良性的機制。如果揭陽取得了成功,這將在中國是一個非常好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