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委員和專家把脈“心肺之患”:2017年能否“霾開霧散”
(兩會新華調查)2017年能否“霾開霧散”?——政協委員和專家把脈“心肺之患”
新華網北京3月6日電(記者熊爭艷、舒靜、余曉潔)“我們要像對貧困宣戰一樣,堅決向污染宣戰。”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這句話,讓人們透過在2014年頻繁來襲的霧霾看到了明媚的希望。
去年秋天,國務院發布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勾勒出一幅明晰的路徑圖:經過五年努力,全國空氣質量總體改善,重污染天氣較大幅度減少;今年年初,各地的地方兩會也描摹出一幅幅美好的愿景圖:“2017年,基本消除霧霾”“2017年,空氣質量明顯好轉”……
那么,2017年能否真的“霾開霧散”?
因地治霾 管不管用?
從國家《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到地方劍指霧霾的1號文件,從“百日攻堅戰”到“從源頭抓起”,從“提頭來見”到“鐵腕治霾”,一場因地治霾的戰役已經打響。
應急停產——太原對不達標企業一律實施停產整治;北京對百余家工業企業采取停產減產。
尾號限行——天津啟動實施機動車尾號限行;河北保定啟動重污染天氣二級預警應急響應機動車限行措施。
淘汰產能——2月27日,河北廊坊在三河、霸州、文安三縣市拆除水泥企業11家、關停違規排污企業50家、燃煤鍋爐106臺。
霧霾罰單——遼寧開出國內首張“霧霾罰單”,5420萬元的環境空氣質量考核“罰單”,全部用于“藍天工程”。
被視為全國兩會預熱的地方兩會上,超九成政府工作報告涉及空氣污染治理,至少15個省份簽訂了治理霧霾的“軍令狀”。北京投7600億元治理PM2.5、上海力推長三角大氣污染聯防聯控……
“這些措施我覺得能管用。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相信治霾是有希望的。我20多歲時,北京春天沙塵暴很頻繁,每年總有幾天漫天黃沙。后來一直持續治理,現在沙塵暴的確少多了。”全國政協委員、原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李東東說。
但全國政協委員、國浩(成都)律師事務所律師施杰認為這些措施收效不會太大,“治理霧霾,需要‘治未病’。平時不多在源頭上下功夫,霧霾天氣來了,才嚴厲查處露天燒烤、工業揚塵,能頂多大作用?”
不過,強力措施下積極的變化還是在悄然發生,“今年我們檢測到的污染程度比去年一月份輕得多,各種污染物基本是二分之一的水平,但老百姓感受不到。要認識到減排是一個過程,不會立竿見影。”中國環境科學院副院長柴發合說。
一旦食言 向誰問責?
面對空氣污染的壓力,許多地方政府負責人作出了“背水一戰”的表態。不久前,北京市長王安順對媒體透露,上級領導要求他“空氣污染到2017年治理不好就‘提頭來見’”。王安順說這既是領導對他開的玩笑,也清楚表明了生態考核的壓力。
山西省省長李小鵬在山西省兩會上承諾:約束性指標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3.5%,萬元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7%,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減排完成國家下達任務……
河北省省長張慶偉立下“軍令狀”:鋼鐵、水泥、玻璃,新增一噸產能,黨政同責,就地免職。
從這一系列動向不難看出,治理生態環境污染,已成了各級政府的“硬任務”。
“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必須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下決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務。這句話,對地方干部來說,絕非兒戲!”全國人大代表謝子龍說,“如果這個‘硬任務’完成不好,地方政府、有關部委理所當然要承擔應擔的責任。”
“有軍令狀比沒有好,但承諾能否兌現,我不樂觀。這些大多是應景式表態。其出發點究竟是對老百姓、子孫負責,還是對帽子負責?考慮到現在官員流動速度,我認為有必要推行終身責任制,即官員應對其任內主導的項目終身負責。”施杰說。
治污大限 操之過急?
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霧霾天氣范圍擴大,環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發展方式亮起的紅燈。
在壓力下,一些地方政府紛紛提出了“2017”的規劃目標——
江蘇省政府1號文件提出,到2017年,江蘇省空氣質量將得到明顯好轉;
武漢市副市長秦軍表示,2017年基本消除霧霾等重污染天氣;
河北公布一系列計劃,確保到2017年壓減6000萬噸鋼鐵、6100萬噸水泥、4000萬噸標煤。
一些代表委員指出,現在的生態問題是多少年積累的結果,從科學的角度看也不可能在朝夕之間解決,但如果全社會都能真正執行節能減排、區域聯防聯控、淘汰落后產能、汽柴油標準提高等“硬措施”,在較短時期內遏制惡化勢頭并取得明顯改善也并非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我們已經欠了很多歷史舊賬,現在行動還來得及,但成本可能會很高。從國外治霾經驗看,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可能要走十幾年到幾十年的長路。”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馬光瑜說。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賀泓說,與洛杉磯因機動車、倫敦因燃煤煙霧而帶來的霧霾問題相比,中國的霧霾成因更復雜,是高度復合污染。中外霧霾治理難度不在一個水平上。我們要給政府和科學家時間,爭取以較小的代價取得較好的治理成果。
發改委重組在即 反壟斷角色更加堅定
中國政府將收到旨在“翻新”其龐大經濟計劃機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若干提議,但該機構作為反壟斷監管者的角色最終可能會被提升。詳細>>
19家外媒看總理記者會 最關注經濟改革反腐民生
全國兩會,是世界觀察中國內政外交的窗口,也一向是外媒記者的“新聞盛宴”。而每年一次的總理發布會,由于直面總理的機會難得,中外媒體基本都會關注熱點問題。
詳細>>外媒:兩高工作報告彰顯中央反腐決心
境外媒體分析指出,兩高報告不僅彰顯了中央堅持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反腐的決心;而且,報告中頗具新意的司法公開和透明也得到較多著墨,料將獲得高票支持。詳細>>
外媒看兩會:中國領導人愈來愈懂得展現幽默
中國最高人民法院表示它將消除刑訊逼供的使用,阻止地方官員干預司法判決并允許法官自己做出決定。詳細>>
中國兩會看點 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和國防預算受關注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3月3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一年一度的國家立法機關會議3月5日拉開序幕。所有人都密切關注著對于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測和軍費支出計劃。詳細>>
三月看兩會:讓夢想照入現實
讓兩會的提案照入現實的過程雖然漫長,但定會收獲豐碩的果實。詳細>>
“開放”成新聞中心外媒記者熱詞
3月1日,偶遇的外國記者們提及頻率最高的詞就是“開放”。詳細>>
全國兩會引外媒熱議 駐華記者關注反腐倡廉
在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頭一年,國際社會對中國兩會給予高度關注。詳細>>

兩會會場的美女記者
北京天安門廣場、人民大會堂,各路媒體人來人往,美女記者永遠最搶眼。詳細>>
網民:對深化改革的十大期待
普通網民對于全面深化改革有著這“十大期待”。詳細>>
兩會建言:工會維權難在哪里
作為一個群眾組織,工會手中擁有的是什么?詳細>>
兩會花絮標簽識茶杯
北京首都機場候機樓內配備的兩會代表團茶杯上貼著不同顏色的標簽加以區別詳細>>
兩會建言“有哪些民生亮點”
百姓期待今年兩會上民生問題有更多亮點詳細>>

“兩會”代表委員住地
歷屆“兩會”代表委員住地大盤點詳細>>
為兩會不再沏茶倒水點贊
服務員們將不再為代表委員們提供“沏茶倒水”的服務詳細>>
香港代表感慨兩會節儉風
節儉是有益于國家的積極轉變。對豪華食品和葡萄酒的需求將會減少詳細>>
農民工的身份何時轉變
筆者就是一名90年代初從農村走出來的打工者詳細>>
關于校車駕駛安全的建議
隨著校車事故的逐年增多,校車駕駛安全已成為最被關注問題之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