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火箭”專列從他身邊呼嘯而過,他卻從未見過火箭的真正模樣
楊洪金:護送“長征兄弟”抵達發射場
■本報記者張曉祺特約記者俞 嘉 成子龍
“神十”一飛沖天那一刻,在距離發射場240多公里的一個戈壁點號里,四級軍士長楊洪金屏住呼吸,目不轉睛盯著電視屏幕。
目送火箭直刺蒼穹,楊洪金用力揮舞雙手,仿佛要與電視屏幕里歡呼人群的手融為一體。
這是一雙并不好看的手——老繭厚重,呲牙咧口。然而,這雙手曾經距離飛向太空的火箭那么近——
41天前,就在這個點號,靜臥在專列中的發射“神十”的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從他面前安全駛過。
那天清晨,他帶領全排11名戰士早早起床,沿鐵路線步行16公里,挨個巡查每一節枕木、每一處螺栓、每一顆道釘。當“長征火箭”專列緩緩駛來,他驕傲地立正、敬禮,護送火車駛出視線盡頭。
楊洪金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鐵路管理處二連四排代理排長,長年駐守戈壁點號,守護著通往載人航天發射場的唯一鐵路。
“我們把火箭稱作‘長征兄弟’,一年到頭的最大任務,就是護送它們安全運抵發射場。”楊洪金說,火箭專列駛過點號,前后只有1分鐘。
由于鐵路沿線沙害嚴重,專列抵達前1個月,他就要帶隊沿鐵路線清沙。遇到漠風肆虐的日子,狂風席卷著沙礫撲面而來,用鐵鍬護住臉,會聽到“砰砰”作響。
這樣奔走一天,官兵人人變成了“沙雕”,鼻子塞、耳朵聾、喉嚨里都是沙坨子,從頭到腳鉆入每個毛孔。晚上回到宿舍睡覺,床單上能留下厚厚一層沙。
堅守戈壁14年,楊洪金參加了發射“神二”到“神十”的長征火箭專列接運任務。
然而,他卻從未看過火箭發射的輝煌瞬間,甚至從未近距離見過火箭的真正模樣。
“神十”發射前一天,妻子帶著3歲的兒子康康來點號探親。那晚,楊洪金抱起兒子來到鐵道旁,指著發射場方向說,鐵路盡頭,就是火箭騰飛的地方……
鏈接:
夢想獨白
看不見的“長征火箭”
橘紅色烈焰從長征火箭尾部噴射而出,神舟飛船拔地而起——這,已成一幅經典畫面。
這是看得見的力量。這幅經典畫面之外,更多力量默默無聞?!吧裰萃信e神舟”,這句被經常引用的話,也通常被另外一組具體數字所闡釋:100多個科研院所、基地、高校、工廠直接承擔研制和試驗任務,3000多家單位承擔協作、支援、保障任務……
數十萬航天人,是他們的代稱。他們是一枚枚看不見的“長征火箭”。他們用青春、激情與奉獻勾兌成燃料,在各自崗位“噴射”力量,托舉著屬于自己的那份責任。
這力量不分大小,正如他們每個人都值得尊重。他們每一個都是中國載人航天事業中不可或缺的螺絲釘。
讓我們把目光投向他們,叫出他們的名字,聆聽他們的感受,品味他們的平凡與偉大。
“我很渺小/地球上找不到自己的坐標/我很偉大/因為融入了宏偉的事業……”讓我們念誦一位將軍的詩句,向托舉中國載人航天的每一份力量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