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0月27日評論版文章: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10月23日起,應邀訪問朝鮮和韓國。首先在10月23日至25日對朝鮮進行正式友好訪問,除加強中朝高層之間的溝通與政治互信,深化兩國經貿互利合作以外,雙方高層領導人還會進一步就朝鮮希望無條件重啟六方會談一事進行深入磋商。緊接著,李克強副總理于10月26日至27日對韓國進行正式訪問,除同韓方加強高層溝通,促進互利合作,擴大共同利益外,還會就緩和半島局勢、推動南北關系的發展、重啟六方會談等及時地與韓國保持密切溝通與協調。這次連訪活動,是在當前全球金融、債務危機影響持續,亞洲區域合作不斷深化,朝鮮半島局勢總體趨向緩和的背景下進行的,對推動中國同朝鮮半島朝韓雙方的關系在各個領域全面深入發展,維護和促進半島及本地區和平與發展,無疑是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具體來講的話,有如下三個方面的意義:
第一,李克強副總理接連訪問朝韓,凸顯了我國對朝鮮半島南北雙方關系的高度重視。由于特殊的地緣和歷史聯系,對于正在發展的中國來說,一個和平、無核、繁榮而且友好的朝鮮半島,才是最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因此,中國對待朝韓兩國,一貫是友好而真誠的,正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姜瑜在10月20日答中外記者問中所指出的那樣:中國是“半島近鄰和南北共同的朋友”,這次訪問,也沒有將對朝鮮和韓國的訪問明確分開,再次體現中國獨特的均衡外交政策基調。同時,對朝韓外交也是中國善鄰外交的重要環節,朝鮮半島與我國山水相連、文化相通,無論從歷史上還是從現實出發都沒有理由不友好相處,友好合作的中朝、中韓關系給雙方都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那樣:“一個對你友好并給你帶來利益的國家,會由于它是你的鄰居而使這種利益倍增;同樣的,一個對你不友好并給你帶來損害的國家,會由于它是你的鄰國而使這種損害也倍增”。李克強副總理接連訪問朝韓,也是為了真正讓變化中的朝韓兩國民眾理解鄰國中國的親善意圖。
第二,朝鮮半島局勢的緩和取決于作為當事人的南北關系的發展。今年以來,朝鮮多次主動向韓國提出要緩和南北關系的要求,以8月30日韓國任命曾經擔任過駐華大使的溫和派人士柳佑益作為統一部部長為契機,韓國正在努力重新貫徹和平的統一政策,在“正常基礎上”發展同朝鮮的關系,中國密切關注著局勢的發展變化。正如姜瑜20日所指出:“中方注意到一段時間以來,有關各方進行了一些積極接觸對話。希望各方能夠抓住當前有利時機,保持對話接觸勢頭,共同努力,相向而行,為重啟六方會談創造條件。”李克強副總理此次連訪,可以說是在朝韓關系發展面臨重要的關鍵時期,能夠最大程度發揮“調停”作用,及時轉達兩國領導人的意愿,促進南北關系的發展。
第三,朝鮮半島無核化,是利益攸關各方共同追求的目標,也是六方會談的合作基礎。本月20日,朝鮮中央通訊社發表題為“朝鮮半島無核化是共和國政府一貫堅持的立場”的評論主張,為了讓半島無核化進程重新走上軌道,首先要重視朝美建立信賴關系的問題。有關各方應該無條件地盡早重啟六方會談。朝鮮呼吁無條件重返六方會談,也是現實的選擇,擁有核武器并不是朝鮮的終極目的,朝鮮最關切的是國家的安全保障問題,而要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朝美關系的改善。任何這方面的些微進展,都值得鼓勵,和美國在此問題上的戰略合作,也是中國應盡的義務。中新社10月24日在北京報道,朝美雙方代表本月24日起在日內瓦舉行第二輪會晤,這是繼今年7月朝美在紐約舉行第一次會談后的第二次高層對話。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姜瑜在24日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方支持朝美接觸對話。希望有關接觸有利于增進互信,為重啟六方會談、妥善解決有關問題創造條件。但有分析認為,美國主張重啟六方會談前,朝鮮應該首先停止提煉濃縮鈾,以示誠意。朝鮮主張其鈾濃縮項目是為和平目的利用核能,雙方還存在著分歧。李克強副總理此次訪問也將會推動朝鮮與美韓之間的接觸,縮小彼此之間的差異和分歧。23日,李克強同朝鮮內閣總理崔永林舉行會談時表示,中方支持朝美接觸對話。希望有關接觸有利于增進互信,為重啟六方會談、妥善解決有關問題創造條件。24日,同朝鮮勞動黨總書記金正日會談時,又進一步表示,中方支持朝方同有關各方保持和加強接觸對話,爭取取得積極成果,為早日重啟六方會談創造條件,推動半島形勢進一步緩和。
總之,由于各方的共同努力,在朝鮮半島總體局勢趨于緩和的情況下,作為與半島南北雙方都有著密切友好關系的中國,及時地溝通與協調包括朝、韓在內的有關各方就緩和半島局勢和推動六方會談重啟的建設性意見,無疑會對實現半島和本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做出積極的貢獻,或成為重啟六方會談的新起點。
英文原文請見:http://europe.chinadaily.com.cn/opinion/2011-10/27/content_13985213.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系吉林大學行政學院國際政治系教授 王生 編輯 鄧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