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
春節過后的第一個工作周,環保部就顯得格外忙碌。空氣、地下水、重金屬和使用化工企業,一系列涉及環境保護的措施相繼出臺。從3月1日起,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19省區的六大污染行業,將實施最嚴排放限值。另外環保部《環境空氣細顆粒物污染防治技術政策草案》已經開始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而這份草案的歷史使命就是要防治PM2.5。
2013年2月21日新聞
解說:《環保部環境風險調控“十二五”規劃》日前發布,“十二五”期間將遏制突發環境事態的高發態勢,逐步減少危險化學品向環境的排放。
今天,當環保部公開發放的這份規劃呈現在公眾面前,除了治理的內容和目標,公眾也注意到了,我國化學品污染防治的嚴峻形勢。規劃稱,“近年來有危險化學品生產事故、交通運輸事故以及非法排污引起的突發環境事件頻發。”
2008至2011年,環境保護部共接報突發環境事件568起,其中涉及危險化學品287起,占突發環境事件的51%。規劃中被媒體廣泛關注的還有這么一段話,“近年來,我國有一些河流、湖泊、近海水域以及野生動物和人體中已檢測出多種化學物質,局部地區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和內分泌干擾物質濃度高于國際水平,有毒、有害化學物質造成多起急性水、大氣突發環境事件,多個地方出現飲用水危機,個別地區甚至出現癌癥村等嚴重的健康和社會問題。”
2011年8月,云南曲靖發生的鎘渣非法傾倒事件,使人們得知了生活在化工廠附近的興隆村居民,每年至少有6至7人死于癌癥。
2011年8月16日
記者:我問一下你們村里面,你知道的得癌癥的人多嗎?
興隆村村民:多,有多少人不知道,反正是多,(這些年)怕有三、四十個。
記者:你知道大概有多少人(得癌癥)嗎?
興隆村村民:我也不清楚。腸癌、肺癌、肝癌,我知道的四個,死掉的有三個。
解說:面對不同的說法,當地衛生部門的工作人員為我們出據了一份他們的統計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