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按照北京市公立醫院改革的整體部署,北京朝陽醫院自9月1日實施醫藥分開試點。醫藥分開之后,患者的負擔減輕了嗎?醫保基金支出增多了嗎?醫生用藥更合理了嗎?三個多月之后,本報記者來到朝陽醫院探訪。
“十八大·一線探落實”特別策劃到此告一段落。
半個多月以來,本欄目探訪中央政策在各地的落實情況,報道了各地的新舉措、新探索。特別策劃告一段落,但為民生的鼓與呼仍將繼續,敬請關注。
靠什么控制不當處方
“把開(可疑)處方的醫生名字露出來,就是要曝光他”
“把開(可疑)處方的醫生名字露出來,不要遮住,就是要曝光他!”
朝陽醫院院長助理童朝暉這句話,是在12月10日的處方點評會上,當著各科室主任說的。會議室的投影儀,正在幕布上映出一張被挑出來的可疑處方。
“他開的藥實在是太多了。”在征求參加點評會的各科室主任意見之后,大家都同意對這名醫生進行處罰。
隨后,對抽查出來的另外5張處方,點評專家組也都達成了相應的處理意見。
童朝暉介紹,朝陽醫院剛開始醫藥分開的時候,處方點評會主要對大處方進行重點檢查,對單張處方金額較低的做抽查。現在處方合格率顯著提升,開始轉向對一貫處方比較多、藥占比比較高的科室和醫生個人,以及使用比較集中的重點藥品,進行重點監測和抽查。
“剛剛醫藥分開的時候,因為大家不太習慣,改起來也難,那個時候抽查出來的不合理處方最高達到14%”。朝陽醫院執行院長陳勇介紹,“經過一個月的點評和管理之后,后兩個月不合理處方的比例維持在百分之一點幾,不超過2%。不合理用藥的行為被控制下來了,與之對應的行醫模式和行為也隨之在轉變。”
那么,為什么還有不到2%的不合理處方會頑固存在呢?